俗語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兒時與阿嫲同住,她雖然識字不多,但卻是一個通天曉,家中一切大小事務都在她掌握之中,井井有條。
每次肚屙肚痛,阿嫲總會在神不知鬼不覺下從抽屜取出一個粉紅小紙盒,威逼利誘要我吞下膠樽內那數十粒的深褐色小丸子。「阿B,乖乖哋食咗佢!」苦口婆心陰陰嘴笑說。正所謂,趁我病,攞我命,只好𠵱嘩鬼叫徹底反抗,「阿嫲,啲藥好鬼臭呀,我唔食呀!」奈何雞毛掃出強權,最後只好含淚屈服;硬食這樽遠近馳名的小丸子。說也奇怪,服藥後不消20分鐘,隨着腹腔一陣暖流,咕喱咕喱作響幾聲,頓感舒泰,莫非阿嫲平日拜得神多,從黃大仙那裏祈福得到如此靈藥,救急扶危,如有神助乎!
今日拿着藥盒,與昔日沒有兩樣,仔細一看;竟發現李眾勝堂保濟丸的創辦人名叫李兆基,巧合地與亞洲股神四叔同名同姓,至於公仔肖像下,仍是那幅七十年代的香港兩岸照片,心中細想為何照片仍是舊的,難道中國傳統成藥為顧正宗傳統,不欲與人趕潮流換新裝?幾經考究,找來一段鮮為人知的神話典故:話說李眾勝堂創立於1896年(清光緒22年),原舖於佛山祖廟文明里,民初時已是一間有百多名工人規模的藥廠。除了著名的保濟丸(原名普濟丸,緣於普濟眾生之意),還有勝保油、保和茶,通關散等出品。創辦人李兆基為人樂善好施,宅心仁厚,篤信道教。一晚夢見呂祖,授予藥方一道;夢醒果然手持藥方,喜出望外,急忙配藥造丸,廣施四方鄉親,遇有感冒,腸胃不適等症,皆能迅速見效。口耳相傳下,成為嶺南馳名暢銷的中成藥。神話終歸只是神話,然在早期民智未開的鄉鎮已達到宣傳產品之效,完全是一種民間營商的策略。
無可否認,李眾勝堂李兆基與股神李兆基都是不折不扣的成功商人。對於個人而言,藥盒上的七十年代的維港兩岸景致竟比今天更加風光明媚,令人一見難忘。雖然沒有NormanFoster的滙豐銀行,更加沒有貝聿銘的中銀與高聳入雲的國金,但我仍隱約看見一份久違的香港「新景象」。當然不要忘記藥商苦心經營的包裝,申明「認明肖像,提防假冒」與「香港製造」。
還望藥盒的設計繼續沿用下去,為我們留下樸實無華,溫馨感人的香港回憶。
羅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