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薪」酸系列3】上兩周「放大鏡」曾探討過,香港運動員風光背後有不少辛酸;今期輪到傷殘運動員,他們克服身體上的障礙,為港爭光後,換來4個字—人情冷暖,面對一無成績即被扣去所有「體育資助」或退役後看不到出路等問題,都值得有關當局正視。記者/攝影:徐嘉華(逢周三見報)
36歲的前悉尼奧運輪椅劍擊亞軍鍾定程,10年前因電單車意外造成下半身癱瘓,只有中三程度的他,這些年來為香港輪椅劍擊(B級)鞠躬盡瘁,曾拿過世界冠軍、奧運及遠南運動會亞軍等;前年因身體不適,比賽成績欠佳,被刪去體育資助至今,現每月靠3,000元社署及傷殘津貼過活。
鍾定程:靠每月3千津貼過活
沒有工作,每逢周六會到藍田南體育館教兩小時劍的阿程說:「我覺得好無人情味,太看重成績了,他們話停就停(指資助),連見面解釋的機會也沒有,而且通知期限好短,一個月也沒有。」
意外前的阿程,靠做廚房及送貨維生,意外後做全職劍手,99年憑不錯成績拿A級資助,但04年雅典奧運沒有成績下,05/06年度被降至C級,06/07年(截至3月尾)更一毫錢也沒有。他續稱:「劍擊是高消費項目,一把劍也1,000多元,每天練的話,2、3個月已經要換新的,我現無資助,只用以前買下的『存貨』。」
蘇樺偉:1萬收入撐全家
痙攣田徑短跑手余春麗,中二輟學、今年將滿29歲,曾拿過悉尼奧運會3面銅牌的她坦言最擔心出路。她說:「我的唯一專長是跑步,不知道可以做甚麼。我得的資助(見附表1)是不夠,所以無錢給家人。」
25歲的「神奇小子」蘇樺偉,短跑成績好到(包括3屆傷殘人士奧運共奪5金2銀2銅)拿「傑青」及政府「榮譽勳章」,拿的資助去到A級外,04年底還到了劉德華影迷會工作至今,資助連人工月入過萬,但他要獨力養家(做水電的父親8年多前因傷一直失業至今)。他坦言:「希望資助及人工都可以加一些,這樣會練得更專心。」
後記
以上3個個案,多方都應檢討,運動員自身是否應把握體院提供的讀書資助去發掘自己運動以外的興趣,為未來部署?至於體院或特區政府是否可以主動為一些全部時間投入訓練及比賽的傷殘運動員多想些辦法,令他們無後顧之憂呢?
殘障運動員主要收入
1.傷殘運動員資助基金
2.社署每月津貼
3.傷殘津貼
4.運動員訓練基金
5.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