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連伊士活為軍國主義招魂<br>《硫磺島戰書》美化殘暴日軍

奇連伊士活為軍國主義招魂
《硫磺島戰書》美化殘暴日軍

二戰美軍攻佔日本硫磺島,日軍死傷枕藉。這場硫磺島戰役,由美國大導演奇連伊士活(ClintEastwood)執導,以日軍角度重現烽煙血淚,《硫磺島戰書》(LettersfromIwoJima)在日本上映隨即大賣,讓日本觀眾流下驕傲的眼淚,但今年正值中日戰爭70周年,在這種敏感時刻挑起日本人對皇軍的認同感,並非所有人都樂見。

《硫》片是首次由外國導演執導,以正面態度講述二戰時日本皇軍的電影,獲得四項奧斯卡提名,3月才會在香港上映。該片率先在日本上映,59歲報章編輯羽賀徹上周甫步出戲院便說:「我的反應是流淚、流淚和流淚。」

栗林好戰 視人命如草芥

此片是《戰火旗蹟》(FlagsOfOurFathers)的二部曲,上部從美軍角度出發,這部則改以日軍角度看硫磺島一役。這個位於東京以南675公里的地方,在1945年2月18日爆發美日對戰,2萬多日軍僅餘800多人生還,美軍也折損6,800人。許多日軍家書來不及寄送到家人手裏。
影評指《硫》片充滿人性,闡述日軍明知必敗無疑也要出戰。由渡邊謙飾演的日軍統帥栗林忠道,被描述為悲劇英雄。《讀賣週刊》影評人說:「觀眾能看到栗林將軍真摯的一面。」但現實裏,栗林好戰、殘酷,視人命如草芥。
《硫》片成了日本票房冠軍,顯然是因為把這場戰役美化了,特別是老一輩經歷過戰爭的觀眾,特別有共鳴。頭髮斑白的戲迷說:「奇連伊士活拍得太好了,反映了人們在戰爭中的尊嚴。」84歲的退役老兵說:「電影反映現實,當看到死傷士兵家屬的慘況,我們都哭了。」有評論擔心,《硫》片讓許許多多日本人重拾對戰爭的驕傲感,會喚回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魂。 英國《泰晤士報》

美國拍製的《硫磺島戰書》(圖)是《戰火旗蹟》的二部曲。路透社/美聯社

美國拍製的《硫磺島戰書》是《戰火旗蹟》(圖)的二部曲。
路透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