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產未上市先設限<br>汪世忠提私有需獨董支持

中國地產未上市先設限
汪世忠提私有需獨董支持

分別以深圳及上海作為發展基地的鴻隆地產及中國地產(1838),將於周四及周五起公開招股。較受市場關注的是汪世忠旗下中國地產,他曾於01及03年以大幅資產折讓價把兩家上市公司私有化,令投資者留下陰影,故罕有地須於招股書寫明,若日後由他本人提出私有化,要受相關條款規管。

【本報訊】汪世忠分別於01年及03年以78%及55%資產折讓價私有化協和建設及太平協和,獨立財務顧問兩次都認為作價不合理,建議小股東拒絕,但兩次都被他成功過關。中國地產今次包裝上市的兩個上海項目──上海康橋及協和廣場,正是協和建設及太平協和當年持有的項目,換言之,今次是翻兜上市。

把舊項目翻兜上市

按初步招股書透露,中國地產在風險因素中講明,不能保證大股東汪世忠日後不提私有化,但為確保日後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公平合理,已加入多項額外條款。這些條款包括:若日後大股東提出私有化建議,須獲得由獨立董事組成的獨立委員會議決通過;若獨立委員會未能作出決定,則由一名或以上的股東提出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商議;大股東要公開表明,私有化建議取得大部份董事一致意見。汪世忠亦已向聯交所及證監會保證,只要他是中國地產大股東,他會遵守條款,不會透過召開股東會修訂。

陸觀豪任獨立董事

中國地產已加強獨立董事陣容。董事會9名董事包括3位執行董事、1位非執董及5位獨立非執董,其中恒生銀行(011)前常務董事陸觀豪便於本月起出任獨立非執董。
值得注意的是,除私有化陰影外,中國地產未來發展計劃對資金仍有一定需求。公司上市集資最多21億元,初步招股書寫明,集資所得中,約7.6億元用作減債,其餘主要用作發展協和廣場及上海康橋。
截至去年9月底止,兩個項目發展中的總樓面面積是125萬平方米,分別有30%及41%於今明兩年落成,投資額達24.87億元。此外,汪世忠給予中國地產選擇權,可購入一個昆山(持股100%)及兩個北京(持股50%)項目。汪世忠本人在武漢、廣州及珠海亦有3個項目,暫未擬注入上市公司。
至於深圳地產股鴻隆的集資及資產規模較細,最多集資5億元,土地儲備約150萬平方米。公司預測去年全年盈利不少於2.1億元,增長2.3倍;集資所得主要用作增加土地儲備及減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