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民主就是一句漂亮動人的口號 - 陶傑

星期天休息:民主就是一句漂亮動人的口號 - 陶傑

特首競選連任,競選口號引起爭議。「競選」在香港是一樁新鮮事,競選口號的「創作」,更為香港開埠以來所無,尤其出自一名特首的競選辦公室,毀多譽少,十分正常。
如同廣告口號一樣,競選口號是一門精密的創作,由於面向社會大眾,口號必須精簡、易懂、容易記憶而傳誦。英語世界資本主義商業發達,不但商品口號擁有百年的創作歷史,最重要的是擁有言論和思想自由。有自由的社會,口號佳句紛陳,才思勃發,沒有自由的社會,口號僵化而低等,不脫「請用」哪一類洗粉、哪一種藥品「天下第一」之類,令人昏昏欲睡。由商品和政治口號的高低,看得出那個社會的民族智慧。
因為傑出的口號,必定言簡意濃,把每一個字眼的意義、音節、暗示的空間使用得最盡,富有機鋒和幽默感。例如,喝酒像吸煙一樣,有損健康、酒類商品,充滿爭議,健力士啤酒的廣告,就叫做「沒有健力士,大事不好」(Guinlessisn'tgoodforyou),把健力士的原名Guinness,當中換了一個字母。另一句是「天啊,健力士」(Mygoodness,myGuinness),是玩弄英語名詞第一個字母的頭韻。絕妙的英語口號往往不可能中譯,原文的創意早在百尺的前頭,每一個字母都會跳舞而飛躍,每一個字都是點鐵成金的奇迹,一譯成華文已經失義失神,就叫做所謂「迷譯」(LostinTranslation)。
積架汽車的廣告口號,呼籲消費者看了製作華美的電視廣告之後,不要怔怔地發呆,要馬上買一輛:──「Don'tjustdreamit,Driveit」,「做夢」和「開車」兩個字都以子音Dr起頭。英國旅行社湯瑪士庫克(ThomasCook),以同名探險家為名,更進一步:「Don'tjustbookit,ThomasCookit」──不要只訂位,訂庫克的位──在標語的字裏押韻,叫做「內韻」。

口號創作以才氣居先,像麥當勞,最初有人設計:「東岸風格的三文治、中西部的微笑」(Asandwichservedwithaneastcoaststyleandamid-westsmile),以為「風格」與「微笑」押韻,卻不及後來的一句「邊個話『麥當勞』?」之傳神──「DidsomebodysayMcDonald?」因為麥當勞近年備受社會學家指摘,指麥當勞積累太多油脂和膽固醇,吃壞兒童,引起心臟病,麥當勞被視為全球經濟侵略的元兇。「麥當勞」這個名字,日漸成為「經濟帝國主義」的同義詞:「是誰說了『麥當勞』的?」這句問話,像一個幼稚園女教師豎起耳朵,環視課室,笑着向班上的小孩,像一個禁忌的字眼,有人說溜了嘴,老師問:是哪位小朋友說的?請他舉手招認。這個口號,用豐富的暗示層次,傳遞了麥當勞廣受兒童歡迎,卻又備受成人攻擊的微妙處境,是廣告口號的神來之筆。
政治口號也一樣,煽動力強烈的口號,必定精簡,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愛」,只是三個字,訴諸浪漫的情感,三十年代的中共,在農村鼓動共產:「打土豪,分田地」,六個字勝過了千言萬語的一冊《資本論》,然而是不是所有的「土豪」都該打?強分田地,是暴力的搶掠,不是理性的行為,然而對於一個教育質素低劣的社會環境,嫉妒心加紅眼症,這種口號妙用無窮。
十八世紀末的美國革命,華盛頓鼓勵美國人起來反抗英國殖民地政權,主張政府既非民選,選民就不必交稅供養之:「NoTaxationwithoutRepresentation」──「沒有民主代議,沒有稅收銀子」,一個政權的誕生,雖然同是暴力革命,但這句口號就比「打土豪、分田地」之流「理性」得多。隔一個太平洋,美國實現了人權和自由,今日是中國下一代夢寐想去留學的天堂,由口號的胎記,可知絕非偶然。

廣告口號必須符合本國的文化習俗,同一句標語:「賣鐵板,不要賣牛排」(SelltheSizzlers,nottheSteak),在美國流行,到了英國,牛排換成了香腸:SelltheSizzlersnottheSausage,英國沒有美國富裕,吃香腸的人更多。
特首的口號引起爭議,問題出在英語繙譯的過程:「I'llgetthejobdone。」Job在英語中是相當神聖的字眼,是每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不論首相或清潔工人,不論工程師還是劊子手,都可以說:「Dothejob」,變成粵語,「打工」在香港人的意識之中,聯想不佳:「工字不出頭」,「我哋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特首已經被叫做「當奴」了,還「打工」,好處是形象更與香港草根連成一體,缺點是失去了領袖的威權。
何況在英語之中,用「我」(I)為口號的開頭,是為大忌。英語口號之中,第一個字,使用率最高的是「你」(You),除了You,頭十個最多使用的詞彙依次為「你的」(Your)、我們(We)、世界(World)、最佳(Best)、更多(More)、好(Good)、更好(Better)、新(New)、口味(Taste)。在英語世界,進廣告這一行,任何一個創作師傅都會警告,在口號中不要用the或a一類冗廢冠詞,為了節約空間,濃縮再濃縮。
香港的「民主」不倫不類,受打壓而停滯,曾蔭權卻率先「引進」西方民主的競選口號,即使有點粗疏,就像大陸報刊忽然刊出了一幅鄧小平打橋牌的漫畫一樣,比起英語報刊,雖然一點也不好笑,也是所謂「進步」和「開化」的迹象。
曾蔭權爵士如果想以英文口號顯示「亞洲國際城市」的威風,則大可盜用麥當勞的佳句:改為「DidsomebodysayDonald?」中譯不必完全「忠於」英語,可以叫:「乜你哋話:選當奴?」
至於Job與「做份工」之間的迷譯,有時以訛傳訛,引起文法專家質疑,反而是最佳宣傳。七十年代雲絲頓香煙的一句口號:「Winstontastesgoodlikeacigaretteshould」──Good和Should兩字押內韻,但文法錯誤,Taste後面不該連like,而是as──錯了又怎樣?美國的香煙,沒有人敢質疑美國的廣告人是文盲,這句英語口號,流傳到遠東,任由一夥二毛子評點其中的文法問題,英美煙草公司硬是一字也不回應,這就是王者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