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年動用近一億元培訓運動員參賽,06年亞運終修成正果,破紀錄勇奪6金12銀10銅獎牌,有關撥款來年更將加碼七千萬元。為扶助更多有潛質新秀,當局擬在年內革新現行資助13個精英項目的模式,改為「錢跟精英走」,希望培養出更多李麗珊和黃金寶為港爭光。 記者:林浚川
23歲的獨木舟選手謝楚賢六年前轉為全職運動員,當年他毅然放棄參加會考,還不顧家人反對離家出走到廣州集訓一年,「我知屋企人係為我好,驚我做運動員搵唔到食,但呢段係運動員生涯黃金時間,過咗就冇,我唔可以失去機會。」
獨木舟選手捱麵包
「我做全職運動員,要自己兼職打工搵生活費,以前做散工,𠵱家考到獨木舟教練牌,做教練每月最多有五、六千蚊收入,不過有時無訓練班,可以一蚊收入都冇。」收入不穩定,謝楚賢惟有省吃儉用,一日數餐通常是「捱麵包」頂肚,因他還要儲蓄以備出外集訓及購買新器材。
謝楚賢去年獲青年協會一萬元獎學金到內地集訓,更第二度代表香港參加亞運會,可見是可造之材,為何無份獲公帑資助呢?因為按現行資助政策,獨木舟並非體育學院資助的13項精英運動之一,他又不曾在國際性大賽奪標,所以不符合資格申請「個別精英運動員資助」,令他進軍奧運之路更加難行。
政府01年起落實資助田徑、羽毛球、單車、劍擊、賽艇、壁球、游泳、乒乓球、網球、保齡球、三項鐵人、滑浪風帆及武術13項精英項目,運動員可獲津貼,並有世界級教練和可享用體院設施,出外參賽也有補貼;不過,有些項目如三項鐵人、網球及田徑近年未能交出成績,卻仍連年獲資助,體壇中人早質疑這缺乏彈性的資助政策,可能扼殺其他體育項目的新秀。
現時四年檢討一次
當局去年起檢討上述政策,據了解擬議的新資助機制大原則是「錢跟精英走」,一些非精英項目但有潛質奪標的運動員可望獲資助;現時獲資助的13個精英項目若繼續獲撥款,相關體育總會也要每年與體院及總教練訂定「業務計劃」,以「獎牌為本」設下年內目標成績和財政預算,一旦年終表現未達標,翌年可能被剔除於精英項目之外,較現時每四年才檢討一次的時間大為縮短。本地體壇既得利益團體眾多,利害關係又錯綜複雜,這個重新劃分資源大餅的計劃隨時引起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