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香港人可否自建Youtube平台

傳訊四圍炳:香港人可否自建Youtube平台

Youtube自被Google收購後,動作多多,新聞不絕於耳,似乎兩個網站合併發揮的協同效應已經湧現。近日有報道指出,Youtube將推出新招,可以與上載短片的用戶分享廣告收益,藉此提供金錢誘因吸引更多優質的影音內容上載,也從而鼓勵用戶發揮創意。雖然網站與內容商/用戶分賬並非甚麼新猷,而且Youtube如何分享收益的詳情也未見披露,更甚者怎樣解決侵犯第三者版權的問題也是懸而未決,不過……由於這是Youtube──一個幾乎成為分享影象網站的代名詞──成為一個令人期待的消息,相信日後推出,會更令市場震撼。

管理與營運是重要課題

讀到Youtube這宗消息,筆者不禁想到公眾頻道,以及如何管理公眾頻道的問題。不少人倡議成立公眾頻道,是由於它可為市民、社區或民間機構製作的節目,提供一個不受政府或商業意識形態所限的發放渠道;據歐美地區的經驗,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公共廣播服務」的實踐。
不過,管理公眾頻道並不是容易的事,當中涉及一定營運成本。而現在Youtube建議的運作模式,已經等同於互聯網上的公眾頻道。若然Youtube的分享收益模式成功,我們可否用作參考,將之引伸至公眾頻道之上呢?
這個問題,其實應由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作答,但該委員會自去年初公布開始檢討公共廣播政策後,大大話話已差不多一年了,遲遲未見最後報告。近日港台與政府交惡,政府可能要避避鋒頭,不敢在這敏感時刻公布檢討結果,但難道真是為免令某一候選人尷尬,要等待特首選舉後才公布?

能否實行還看特首

如果Youtube能夠做得到,為何香港不能呢?若果香港政府以公帑建立一個公眾頻道的「基礎建設」,資助和鼓勵市民發揮創意製作公共頻道的內容,並像Youtube一樣透過某一機制,支付營運成本,及資助供應影像的民間機構或市民創作,這樣的話,分享利益機制既可令公眾有誘因發揮創意,亦可照顧「小眾」人士的口味,體現「公共廣播服務」的精神,使用的公帑也可減至最低,實在一舉多得。
筆者分享了怎去「執行」操作公眾頻道的想法,問題是當權者有否這個「遠景」。那麼大家可以想一想,究竟我們要一個有「遠景」的特首,還是個只精於計算和執行的公務員?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