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開始了,一方像一隻老虎,另一方像一隻小兔。兔子走進來,說要「挑戰」老虎,惹來「虎營」的一片訕笑聲。
中國社會很難實現民主,因為中國式的思維先天對民主選舉排斥。當一個候選人說要挑戰執政者,許多中國人就會開動他們傳統的大腦,從小時的中國語文裏學到的中國成語,視挑戰者為公敵。
因為中文的成語庫有許多字眼,是針對一個挺身而出的挑戰者的人格的,例如「大言不慚」、「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等等。中國人看不慣一個街頭演說的挑戰者,他們認定做人須「謙厚」,但西方的民主選舉,偏偏不講「謙厚」──總統這個職位,你做不好,讓我來做,我比你有能力,我做得比你好。
這就觸到了中國人的盲點:「這小子大言不慚」。「大言不慚」這句成語,就為一個挑戰者先情緒化地下了道德判斷──大言,為什麼一定是「不慚」呢?英文的Outspoken和Eloquent,都用來形容勇於講話,口才動人的演說家。在歐美文明之中,自從古希臘開始,就鼓勵包容一個人站出來講話,挑戰執政者,在辯論之中突出自己,貶低對手,這只不過是修辭、邏輯和個人魅力的競技。
但中國不這樣看。中國許多人受儒家思想支配,孔子不喜歡雄辯的人,孔子有一句很情緒化的判斷,叫做「巧言令色,鮮矣仁」。敢言必「巧」,言巧必不正,千百年來,中國很少出產人格獨立的風流人物,因為他們對挺身敢言的人,先用「大言不慚」這句成語打擊之。「沉默是金」成為一種美德。沉默,有時當然是充滿智慧的,但有時卻是懦弱的表現,中國成語抑貶「大言」,通褒「沉默」,認定雄辯的人,必定是「不知天高地厚」,不說話的人,必定是智者,千百年以來,怪不得,出不了民主領袖,只會源源不絕地生產奴才和懦夫。
在中國社會推行民主,要為許多人打破成語教育的這一層冷厚的堅冰,是不可能的。他們一見到「挑戰者」就懼怕,辨別風向之後,繼而是仇恨,「他大言不慚」,「他何德何能」、「你也配?」中國人不喜歡、也沒有耐性聆聽。在街頭孤獨地演說,會有許多人向他吐口水、擲泥巴,這個國家沒有道理和是非可講,要統治中國,唯一依靠的是暴力。
因為民主,正是由敢於「大言不慚」開始的,競選,就是不必謙虛,「你不行,讓我來做」,這不叫「抹黑」,而是競選應有的立場,但中國人有幾多可以突破他們的偏見?學成語學壞了,這就是DNA。對於那隻插袋巾的小兔子,我祝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