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以油魚冒充鱈魚出售導致逾萬名市民屙油的百佳及惠康超級市場,昨在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上,仍死撐不認錯,百佳指不少國家有售賣油魚,並已在產品加上警告字句;一度將油魚當白玉豚刺身出售的惠康,更公然指業界一向將油魚刺身稱為白玉豚,企圖將其他業界「拖落水」,掩飾其失誤。
食環署早知賣油魚
另外,負責監管的食物環境衞生署在去年底,已獲悉百佳出售的油魚可能是鱈魚,卻沒有即時制止,市民慘被超市及政府玩殘,成最大受害者。
百佳總經理簡力宏在會上表示,去年初已開始出售油魚,當時供應商的衞生證明寫上鱈魚,直至去年11月,才從供應商得知所售的鱈魚其實是油魚,故在標籤上加上「油魚」字眼,「睇過好多國際標準,好多國家都賣油魚同話適宜供人食用。」
惠康市場董事趙敏稱,該公司在事件中欠缺專業知識,對事件表示遺憾;惠康出售的油魚佔市場約1%。惠康食物安全/品質管理董事何兆桓揚言,業界一向將油魚當作白玉豚刺身出售。
食環署食物安全專員麥倩屏表示,去年中接獲市民進食「鱈魚」不適的投訴後,已即時調查。直至去年12月再接獲4宗市民投訴後,再翻查舊個案,才知超市所售的其實是油魚。該署署長陳育德指,因現時沒有法例規管魚類進口,故不能掌握油魚在本港的銷售分布。
議員不滿兩大超市為賺錢而將市民健康置之不理,李國麟表示,「如果我係你老闆就炒晒你哋魷魚,根本係推卸責任。」譚耀宗稱,「咁大集團都話冇專業人才,點令市民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