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周義和他的香港老婆辦了一份《品報》,講飲,講食,講名勝;實在,也不限於澳門的飲食名勝,香港、廣州和巴黎的好東西,也旁及一二。報紙沒人資助,刻苦經營,免費任人取閱,靠微薄的廣告費幫補,每月出版,難得熬到第四期,越熬,味道越濃厚,像一鍋老火湯,看得出,熬得金睛火眼的小老闆,為了這一份理想,耗上不少積蓄和心血。
第四期,頭條是:「漫步澳門街尋找歲月小吃」。周義用心理出三條「尋找歲月小吃」的路線,配上地圖和沿線名勝彩照,景點的說明簡而精。路線一,新馬路區,從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到關帝古廟,到營地大街。小吃,有果占太陽曲奇餅、雞肉串燒、椰汁咖喱雞麵、黃糖光酥。路線二,由文化會館,到新埗頭街,到十月初五街。沿線有豆腐花、炒米餅、李禧記甘草川貝陳皮和薑汁撞奶。
路線三,下環區,由司打口起步,到司打口官棧,到下環街。這條線,我覺得最好,濱海,沿路較空曠,澳門摩托車多,空氣惡毒,晚飯時間,在老區的橫街亂竄,不出兩小時,呼吸系統會受到永久傷害。下環街髒亂,但按「路線三」的指示,可以找到茶果湯、煎釀三寶、吳庭記潮州冷糕、好記雲吞、周記九層糕等;細報內文,再按圖覓食,總算可以感受一點點澳門的所謂民生。
發展失衡,食肆僱不到正常人,紛紛倒閉,好在這些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小吃,一家人,或者一個人,已經可以苟延這一絲煙火;人在檔口在,要懷舊,還是得趁早。
第四期,我介紹了氹仔地堡街285號的「竹原美食園」,幾年前,我在書裏說過;這幾年,一雞死,一雞鳴,鳴完又死,一條街的食店,幾乎全換了新的,就譚先生一家守着這緬甸菜館。隔一兩個月,我總去一趟,吃鹹魚炆雞翼、馬拉盞薄餅、滋味骨……水準一直能保持,還推陳出新,做出讓人驚喜的小吃。我最愛小吃,因為可以同時點好多小吃,然後大吃;大吃小吃,是最理想的「矛盾統一」了。要讀報,澳門外港碼頭地下、議事亭前地澳門旅遊中心、關閘、機場和「石頭店」等,都是派發點;電子版:www.macaucuis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