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愛用似是而非的論調恐嚇市民,可惜太多人不加思索,照單全收,直接間接為虎作倀。最顯著的例子就是製造經濟危機的憂慮。任何人提出有迫切需要的政策減輕市民困難,政府就會質問「錢從何來」,彷彿倡議者不同時拿錢出來,政府就應置之不理。
事實上香港不存在經濟危機。庫房資源充足,財政儲備達九千多億港元。無法隱瞞這個數字,政府就用「居安思危」、「積殼防饑」等口號回應。這些原則性的智慧就如「母愛與蘋果批」,永遠是對的,問題只在是否適當的回應。小康之家,派了花紅,應儲蓄起部分而不應揮霍殆盡,當然可說是居安思危、積穀防饑,但九千億儲備而仍要開徵新稅、仍然為殘障及偏遠地區低收入家庭提供交通津貼爭辯不下,以「錢從何來」推搪就荒謬之極了。政府不過是利用市民驚弓之鳥的心情,含糊混過。
政府要市民想的是,多大的儲備,沒有補充也會用盡,所以今天就已要開源節流了。這也是似是而非。錢,不是憑特首及高官頻頻北上掙回來的,而是市場經濟活動──包括勞動人口及工商界投資者的活動──得來的收入和利潤,抽一部分繳費納稅得來的。政府最大的責任不是越俎代庖,為工商界服務界爭生意、教工商界怎樣賺錢,而是一面推行各項公共政策,鞏固香港的競爭力,包括基本制度及簡單稅制,保障公平競爭,以及令香港成為一個越來越文明舒暢的城市,另一面以適切的社會政策,照顧自由市場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照顧市民,根本就是政府的第一責任,資源短缺當然沒辦法,若非如此,就不要把「錢從何來」掛在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