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20歲出頭的球員應當是最有朝氣,但為了餬口,他們的幹勁卻未能完全在球場上發揮。
效力甲組香港08的守門員吳逸凱就是其中之一,為幫補收入,去季他曾在油麻地果欄任跟車工人。他說:「香港08上季的薪酬不多,自己家境又非富裕,去季做跟車送貨,零晨4點開工,約早上11點收工便回家小休,下午6時才操練,因休息不足的關係,影響訓練及比賽表現。」
去季吳逸凱表現不穩,經常大出洋相,但今季球隊加了人工,足以應付日常基本生活便專心投入訓練,表現已明顯改善,陣上也減少不必要失誤。
其08隊友馮啓匡上季亦要兼職做演唱會音響技術員維生,雖然一星期只開工3日,但他說:「有工開時,通常要早上7時開工,下午4時才收工,只是間中有工開,故訓練未受太大影響;今季薪酬獲調整,自己全心全意訓練,希望踢好些。」
譚偉洋:籃球是副業
本地年輕一輩的籃球員亦是「重災區」,現於浸大主修運動及康樂的南華兼港隊中鋒譚偉洋,有幸成為近100個本地甲一籃球員(本地共8支甲一隊,以每隊12人計)中,少數的「受薪階層」,但也要「教波」幫補。
他坦言:「全職打波不夠養家,只有極少數甲一球員有人工,自己雖然有些少薪水,現在算是夠用,但將來畢業後日間都要找份正職才夠生活,這是本地甲一籃壇生態,人人都有正職,籃球是副業,大部份只得車馬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