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在外界的眼中,一直是個由絕大部份外地人組成的流動型城市,除經濟發展外,沒有可拿來展示的文化底蘊、藝術內涵。深圳是繼香港之後,另一個都市裏的文化沙漠。但近年,深圳無論官方、民間均欲打破此困局,希望藉書城、文化園的建成,一掃缺少文化的頹勢。
開24小時全天候書城
深圳除舊有的書城外,近兩年又在東門開設了一間唐宮席殊書店。有去過的港人指,在香港需要上百元的書籍,在那裏只需30元人民幣,相當便宜。裏面還售賣飲食、付費電腦等,是消磨時間好去處。而於去年剛開幕的深圳中心書城,當中更有24小時書店,尤其方便即日往返深港兩地的港人。書城內,除有食肆外,更有服裝、電子產品等售賣。
可成中港台交流平台
深圳官方早前曾表示,當地將成立文化產業促進辦公室,以推動當地出版、文化行業的發展。而於周日開幕的華僑城文化園,無疑是在文化行業的一大發展。據悉,當局希望透過不同地區文化機構的聚集,可以開拓當地的「原創」市場。
有經常往來兩岸三地的本港文化界人士稱,深圳有潛力可以作為中港台三地文化界相互交流的平台。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