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躝癱」、「你老母」、「仆街」、「隊冧佢」等字眼對白,為什麼不可以在電視裏出現,實在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
文藝創作,源自生活,按理是生活中有什麼,就應在創作中反映出來。如果創作描寫的是生活在粵語地區的普羅大眾,即使包括了大學教授、文化名人,說幾句廣東粗話在所難免。廣東人,十個有九個半會講粗口,就算平時言談斯文,但也有發怒發急的時候,急怒起來,「×你老母!」脫口而出,是極其自然的事情。
我就不相信香港廣管局裏不准這個粗口那個粗口出街的那些人,從來不講一句粗話。
粗話,根本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每天接觸粗話的機會,比比皆是,在街上聽到的,一定比看電視多。以為在電視、電台上杜絕了粗話就令香港青少年不受粗話影響,因此而「學好」,那根本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據說廣管局的領導同志跟祖國很貼心,那就更應該知道共產黨一貫堅持「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原則。工農兵,哪有不講粗口的?文藝創作,要是把工農兵寫得好像大學教授,那就是創作失誤。電影中出現了一個談吐像大家閨秀那麼斯文的農民,給真正的農民觀眾看了,他們一定會笑得人仰馬翻:「你老母呀!呢個躝癱點會咁斯文㗎!套戲係邊個仆街拍㗎,隊冧佢啦!」多麼生動,把這樣生動的場面拍進電影電視裏,作品頓時就鮮活起來,難道,為了什麼廣管局的見識,要將對白改成:「啊呀我的母親呀,這個粗壯鹵莽的兄弟,怎會說出這般溫文爾雅的話語,這部電影是哪一個應該摔在馬路邊上的可憐人拍的,叫他去死吧!」這樣,一定不會遭廣管局「勸喻」,因為根本沒人看,勸來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