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籃「薪」不由己3代人<br>搵食艱難兼職苦撐

足籃「薪」不由己3代人
搵食艱難兼職苦撐

【運動員「薪」酸系列2】在香港當運動員從來不易,就算能立足於本地兩大球圈:甲組足球聯賽(職業)及甲一組籃球聯賽(業餘),球員收入也不保證能餬口;像本地足球員的收入由90年代高峯期銳減了5成。籃球員則慨歎打籃球只能當興趣,不能「搵食」。今期〈體壇放大鏡〉探討本地球壇老、中、青3代,靠兼職或副業解決困局的現況。記者:曾雁平、李勇明、許樂暉(逢周三見報)

斜陽已近

球員生涯短暫,特別是30多歲、接近退役的高齡球員,更加要在掛靴前盡早謀後路,計劃展開人生另一階段。上屆高齡當選「足球先生」的歐偉倫,正考慮結束多年職業足球員生涯。他說:「年前入股尖沙嘴一間酒吧,在踢波之餘也會落場幫手招呼客人,順便學習經營之道,為將來掛靴作好準備。」

潘文廸任評述員

今季由香雪晨曦轉投愉園的潘文廸,年過30歲的他現於now擔任足球客席評述員;對於「入行」經過,「阿廸」認為最重要是自己有興趣及機緣巧合:「now的ESPN及STARSPORTS去年開始邀請現役球員擔任足球節目任嘉賓,今季開始擔任客席評述,明年now取得英超轉播權,希望可以向足球評述方面發展。作為球員,如退役後能擔任評述員肯定是不錯的工作。」
效力本地籃球勁旅福建的港隊控衞宗銘達,4年前開始在一間電視台的新聞部任資料搜集,深愛的籃球則只能作為興趣。「達仔」無奈地說:「本地太少老細肯花錢搞體育,球員不可能以打波維生,就算球員轉會所得的轉會費,數目其實很少,只能視作車馬費;在香港打波,只好認命。」

歐偉倫(開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