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金句:Anyintelligentfoolcanmakethingsbigger,morecomplex,andmoreviolent.Ittakesatouchofgenius-andalotofcourage-tomoveintheoppositedirection.
──EFSchumacher
這兩天期指結算,成交萎縮,大市方向未明,小投資者無所適從。回望過去,我們升市的原動力是資金膨脹,全球太多鈔票追逐太少貨物。現在股市方向未明,除有大陸宏調陰影籠罩,日圓滙價持續不振,市場憂慮倘若加息,必將觸發日圓套息活動平倉、資金被抽走的噩夢。不只,這幾天聯儲局開會,美國如何在經濟狀況和通脹威脅之間選擇,息口究竟加還是減,以上通通是方向未明的原因。
傳統上,不管媒體、投資者還是分析員,預測各國未來的經濟微調宏調,例如息口跟貨幣供應,少不免要參考各國公布的經濟數據。理論上數字是死的,不會騙人,活生生的人才懂騙人,靠經濟數據作分析預測,似乎沒有甚麼不妥。問題是經濟數據的資訊發送,先由不同組織或政府部門公布,繼而經過傳媒或分析員的演繹,最終才會到達小投資者手上。
每次有甚麼主要的經濟數據要公布,相關新聞,甚或評論,跟那數據差不多同時間誕生,情況自從有互聯網後更明顯。沒錯,數字不騙人,不過通常思哲上網找該數字的原始來源,卻時常發現,不是數據的代表性不足,就是主流意見都演繹錯了。
舉個例,上周五,美國商務部公布新屋銷售數據,數字顯示,經季節調整12月的新屋銷售,增加了4.8%,承接了11月也有7.4%的升幅,出乎意料地成長。由於房地產表現對是否加息影響甚大,傳媒豈有不大做文章之理。不過,當思哲下載該份商務部文件,打開,發現在「4.8percent」旁,還有一個置於括號的數字「+-12.2%」,上面還打了星星。目光轉往報告下面的註腳一看,才知道是甚麼樣的一回事。
基本上,美國這新屋銷售數據,商務部是以抽樣調查方式得回來的。眾所周知,在統計學上,抽樣調查的準確性與事實一定有出入,至於這次銷售數據準確與否,商務部告訴大家,玄機就藏於那括號內。
註腳的大意,是說公布數字本身不準,還有個「誤差範圍」,即同時加上和減去括號內那數字才準。不止,若運算出來的結果,是誤差範圍內出現「零」值,正代表了該數字沒有意義,是統計垃圾。12月新屋銷售4.8%,誤差範圍介乎-7.4%與17%之間,在統計學上就是垃圾數字。事實上,根據以上準則,思哲從頭到尾把報告看了一遍,只找到一個「有意義」的數字,就是2006全年,新屋銷售下跌17.3%。
理論上,數字有兩種,一是統計數字,一是絕對數字。統計數字包括GDP、任何指數、調查結果等,從定義上等如不準確,亦有機會被人為因素左右,或者加以演繹。再者,即使是美元購買力和金價等絕對客觀的數據,其變動也不一定與政治措施掛鈎。
對於預測宏觀經濟措施這門高難度動作,思哲基本的觀點,是認為各國背後那班決策者,在考慮是否實行一項措施時候,或受政治壓力影響,或基於某種核心理念,就是不看統計數字。數字這回事嘛,頂多用來作為他們決定的支持。
案內人隨筆網誌: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