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標,最重要是培養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舉個例說,分析梁家傑與曾蔭權競選特首,不停聽到有人說:「經濟政策是曾蔭權的強項,他做了十多年財金官員,起碼經濟情況看得準,經濟政策比較高明。」我好奇起來,就決定盤問一下證人:你說曾蔭權經濟情況看得很準,可以舉些例子說明嗎?他說香港經濟二十年來現在最好,這看得很準嗎?他屢次勸人買樓,認為很快就會升;看得很準嗎?你說他的經濟政策很高明,他在庫房水浸時推出銷售稅;很高明嗎?西九龍文娛中心發展天篷地標,很高明嗎?他一脈繼承董建華的「向大陸伸手派」,很高明嗎?內地省市不停為香港報窮而要把好處讓給香港,是搞好內地特區經濟關係嗎?很多政策,都是一時止痛,後患無窮,很高明嗎?
想一想,查一查資料檔案,就知道這些說法與事實不符。但習慣了人云亦云,憑印象斷定,就不會自己去查究。
人云亦云背後未必是懶惰,也可能是自信心薄弱。「經濟」這樁事啊!很高深難明的啊!某人做了十多年財金官員,或者是經濟學家,甚至是做生意的商人,想當然一定懂得經濟了,他們有資格說話,我連聽也未必聽得懂。當年中央當局由於堅持香港是「經濟城市」,經濟最重要,因此就實行「商人治港」,不就是估量有錢人一定較普通人懂得理財,商人一定較律師、教師懂得經濟?結果大家都知道:八萬五、數碼港、中藥港──有多高明?代表你的律師不會欺負你不懂法律,代表你花錢的政府焉能欺負你不懂經濟?不懂就多學習、思考,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