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第一個老圍文化日

我們──第一個老圍文化日

「我動員了一條老圍村,我們在那裏做演出、搞展覽、搞一年的文化歷史保育活動。」美麗的阿May余淑媚說這話時,嚇得我手足無措,弱質纖纖,又來一個鐘樓死士何來?你拿了許多資助?「都失敗!」但一呼百應,就因為她身後還有一群通山亂走、天真爛漫的小孩,他們要寫自己的歷史,還親自帶領我們走進這兒的每一段傳奇,寫下一次狂歡頌。
記者:馮敏兒
攝影:楊錦文、馮敏兒

百間寺廟深藏不露

老圍村在哪裏?荃灣圓玄學院就是老圍的一分子,那不就是我祖宗山墳所在地!我每次拜山後都愛穿過那老圍村下山,沿途有溪流瀝瀝,廟宇林立,新村屋與古老平房風景人情峯迴路轉,日前才曉得原來就是鼎鼎大名的三疊潭和老圍村。這300多年歷史的老客家圍村,人口2千,竟有100間寺廟,難道是因為它靈氣逼人?先有1932年創建「東普陀」、1953年始建的「圓玄學院」、1960年的船廟「香海慈航」和無數大大小小的禪房。現在很多新移民選擇在這裏生活等上樓,過着恍如鄉間的生活。

●荃灣的煩囂與老圍的平淡實是最大的對比。丁屋的發展亦不斷改變着老圍的面貌。

●佛教密宗亦有在老圍建寺,據說是香港唯一地舖。

●又一隱世的保育地,一條圍村竟有百間寺廟。

婆婆媽媽老圍情

阿May小時候就常來老圍村探婆婆,10多年前以社工身份重回老圍,竟變得面目全非,有感而發:「我無能力保護這些建築物,但我好想保護裏面的歷史和文化!」她說:「舊的不走新的不來是正常定律,但如果我阿媽要死我幫不上忙,我都要在她死前,讓她的技能和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東西,都保存下來。」你阿媽死了?「就因為未死。」

●阿May一妹當關,保育這個美麗的老圍村。

●阿May與小朋友們向村民和學生講解老圍有多可愛。

小孩也要找個人歷史

於是,去年暑假阿May開了個小記者班,之後又有劇場工作坊,她要老圍村的小朋友主動發掘自己居住的地方,找回自己的歷史,由是開展了一段快樂的旅程,而且越搞越大,攝影師、藝術家、紀錄片導演、建築師、大專院校紛紛加入,從農曆新年、佛誕、暑期到中秋節,一連串的「老圍文化日」,有攝影展覽、環境劇場表演、壁畫創作、裝置藝術、口述歷史紀錄發表及紀錄片放映……更有由小小「旅遊大使」帶領的導賞團,從老圍村的故事,訴說香港的過去、現在,以至從他們身上看見的「未來」!阿May的《老圍村活過‧活着──歷史文化推廣計劃》,實在預示了香港歷史保育的大未來,而主角正是那群通山亂走的活潑小孩!

a.潮音淨院門外的葫蘆形小水池是最有趣的老圍記憶。攝影同學梁美賢也來個有影皆雙。

b.老圍文化日中小孩子才是主角。

c.陳顥倡小朋友的「活照片」,可以變出各種表情。

d.發掘自己居住的地方,鏡頭下原來有許多平日遺忘的點滴。

e.小記者訪問7代都住在老圍的九叔,他那200多年歷史的大屋還會借出來供展覽。

阿May最憎何志平

為保育實幹的人,總是對政制不滿。「我最憎何志平,列出500幢歷史建築,但竟說:『商家要拆我都無辦法!』咁咪即是叫他們快快拆!而且我根本找不到任何可供申請的歷史文物保育基金,保育得把口!」忿忿不平的阿May,正職是電視台助導、劇場教育碩士生、前社工和藝術家。她眼中的老圍村有姑婆屋、有傳奇的和尚、有一代教育家玫瑰婆婆、三疊潭、英雄石……而她正是老圍小孩的大姐姐。

大藝術家遇上小藝術家

這第一個老圍文化日,除阿May攜同代表將來的一群小孩外,連著名影評人羅維明、牛棚榮哥、用腳板撐天星鐘樓的行為藝術家丸仔、建築師陳洪宇也力撐,還有錄像導演Jason盧兆坤與有線電視新聞台導演胡家樂合拍的紀錄片,好不熱鬧!

●人在戶外坐的是室內的傢俬,如此親密的空間,便給英籍攝影師LewisAndrewJames來個當頭棒喝!

錄像導演盧兆坤

「我爸爸說小時常常到附近的三疊潭玩,即是說他住在老圍,不過我亦看到更深的層面,那些新移民的情懷,就是香港的未來寫照。」他們的作品將於5月20日佛誕的「老圍文化日」示眾。

理大設計系講師溫志光

「這是一個非常難得好正的活動,不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而是關係齊集,實實在在的試練。理大一班二年級生亦成群出動。」

昔日
講古 300年客家村
日皇送贈的救世袈裟

在30年代由高僧茂峰法師所創的東普陀寺廟,有一件「鎮寺之寶」的袈裟,是茂峰法師當年在台灣弘法時,感動了日本天皇而賜贈的。二次大戰時大量村婦托庇於東普陀廟內,日軍正要殺入,住持茂峰法師便穿上日皇贈的袈裟擋在寺前,日軍一見,如見天皇,不但即時退兵,更從此恭敬有加。這件袈裟現在還安放在寺內的茂公紀念堂,但已經殘破不堪,寺方曾經與古物古蹟辦事處聯絡,看看可有方法好好保存,但政府的回答竟然是「要保育就要歸政府所有」,弟子當然不願,反正四大皆空!

●茂峰法師當年坐在三疊潭旁打坐的照片。

●這件日皇贈送的袈裟,現正安放寺中隨歲月消弭!

抗日英雄石

香港淪陷時老圍村的村民把被追捕的抗日人士藏在「三疊潭」附近的石縫裏面,抗日人士一避就三年,三年內都靠村民送水送食物,才得以避過殺身之禍,故有「英雄石」之美譽。

虛雲和尚陸上行舟

三疊潭畔的「香海慈航」船廟創建於1960年,船頭有關公寶像護法,船尾靜立觀音菩薩慈視眾生,前艙還有虛雲禪師的紀念堂。

秀才主講卜卜齋

「張氏家祠」是昔日的卜卜齋,相傳60年前有個八鄉秀才鄧元杰來過這裏教書。

今天
我阿媽係新移民

老圍村16號住了12戶人家,葉太、彭太和朱太都是新移民,因租平不約而同住在一塊,等上樓住公屋。

再現多瑙河雪糕車

雪糕車停到斑馬線前,全村的小朋友蜂擁而至,各人一杯在手。

街童美好歲月

村中的小斜路成為小朋友乘騎飛馳的大好遊樂場,「衝呀!給媽媽知道就無得玩喇!」

「老圍文化日」第一炮

環境劇場:第一個「老圍文化日」將於2月10日下午1時30分開幕,由小朋友的老圍村環境劇場演出,同時在村口的老圍公立學校操場舉行。
山中導賞:環村導賞團於同日由2時至5時分段出發。導賞團可另約不同時段,但要在2月14日前報名。
源緣相展:2月10-24日,橫跨農曆新年,工作坊師生和英籍攝影師LewisAndrewJames的攝影作品,將分別在6座特色建築物同時展出,包括老圍公立學校、東普陀、張氏家祠、珠崗禪院、香海慈航船廟和九叔超過200年歷史的排屋。

老圍全年大計

下一個「老圍文化日」是5月20日的佛誕期間,全面的環境劇場表演、壁畫創作、裝置藝術、口述歷史紀錄發表及紀錄片放映。暑假期間「老圍文化日」更會搬到鬧市巡迴展出,推廣老圍村的歷史文化。最後於中秋節完成任務,交小孩子接棒。
主辦: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查詢:24929909(陳姑娘)
圍圈劇場查詢:93244434
往老圍村交通:在荃灣地鐵站往兆和街搭81號小巴,往圓玄學院及老圍村,在「老圍村」圓拱門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