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瑪麗皇后》片尾打出演員字幕,梁小姐才驚覺瑪莉安菲芙有份演出,急發電郵詢問各路英雄她究竟藏身何處。唉呀,真不是忠心粉絲!就算近三十年沒有見識過歲月如何為她的顏面加工,沒份目擊肉身怎樣惡作劇把「菲芙」音意兩全譯成「肥婦」,總不會認不出那把從來沒有開過分店的聲音吧?她演的是娘娘千歲的母親,當初以星媽的熱忱推舉女兒入宮,心肝寶貝飛上枝頭後應了一入侯門深似海,我們還有歸寧的習俗,法國人對岳母大人更懂得敬而遠之,潑出去的水永不回頭。所以她的戲份非常少,限於寫信為圓房出現故障的貴人教路,還要一天到晚穿黑厘士,怪不得大意的觀眾沒有留意-不記得劇情有沒有交待,皇丈母大概是個寡婦,要不然整頭家不會由她一個婦道人家擔起,那一身黑不是響應時裝潮流,是漂亮地披麻帶孝。
提起嫁到法國的女兒一去不回,讀者請勿太早替張曼玉和一眾手拖法蘭西男友的藝人開心或擔心,那只不過是從前宮廷舊例,平民百姓沒有禁足法令。其實是限制皇帝在非戰爭時期離開國土,皇后嫁雞隨雞,只得跟着遵守。所以當時皇室異族通婚對象不能是神秘中國的杜蘭朵,除了因為她是個莫須有的虛構人物,也因為執行上會有困難,舉國佳麗不合眼緣,唯有到土壤相接的鄰近國家挑選。譬如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公主,籌備婚禮便包括在法西交界地段建一間左右兩道門的跨國教堂,大婚時新郎由法國門進入,新娘從西班牙門進入。我們的現代詩有「左腳才上午,右腳已黃昏」的名句,目睹公主別嫁的西班牙詞人騷客,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