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大修訂 增統獨議題<br>台摘孫中山「國父」稱號

課本大修訂 增統獨議題
台摘孫中山「國父」稱號

孫中山不再是「國父」了;武昌起義、廣州起義,不再叫起義而是「起事」;我國、本國和大陸等詞彙將統一為「中國」;秦始皇併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將成為「絕唱」……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後,台灣高中的歷史課本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動,與此同時,當局還在書本上增加了兩岸分合和統獨的敏感議題。

台灣高中即將使用的新版歷史第二冊《中國史》用詞將出現大修改。其中《本國史》將改稱《中國史》,過去慣用的我國、本國、大陸等詞彙,全改為「中國」;清末具革命性含義的「起義」,如武昌起義、廣州起義等,一律改為中性用語的「起事」。更不堪的是,過去冠在孫中山之前的國父一詞,以及提到國父、孫中山先生時,前面空一格以示尊敬,也將全從新版教科書中消失。

刪除「統一天下」字眼

台當局對歷史課本的修改不僅觸及近現代史,最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就連遠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的秦始皇亦無法倖免,當局竟決定刪除「統一天下」的字眼。
據介紹,台高中的歷史課本包括,第一冊、嶄新的《台灣史》,過去的禁忌話題《舊金山和約》和《中日和約》均編入教科書;第二冊是不包含台灣史在內的《中國史》,通過審定的包括康熹、三民、龍騰、翰林、南一等五個版本。由於後者濃縮成一冊,於是採取略古詳今的原則編寫,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黑陶文化,一直編寫到目前的兩岸關係。略古之下,舊石器時代的北京人消失了;雖然詳今,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史迹也消失了。

討論台灣「不被併吞」

新出爐的教科書,基本上是站在兩岸分治的基礎上撰寫,以往視為禁忌的統獨及兩岸分合議題進入教科書。如翰林版教科書寫道:「台灣何去何從是一項大學問;但是台獨是否引發戰爭?如何保障台灣不被併吞?如何維持現狀?如何與對岸交往等等問題,一直困擾台灣人民。」龍騰版寫道:「兩岸基於歷史因素與政治現實造成隔離,未來分或合的走向,目前實難預料。」
本報記者

台大幅修改歷史書內容,將給台灣師生造成困惑。圖為台北市高中生上課的情況。
趙元彬攝

第二冊歷史課本是不包含台灣史在內的《中國史》,共有五個版本。圖為三民書局的版本。
梁建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