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童話》在二十世紀末的電視台播映過,收視觀眾二百萬,沒有人「投訴」,到了二十一世紀,同一家電視台播映,就出現了一宗「投訴」,廣管局接到「投訴」,為了證明沒有白吃飯,就向電視台發出「勸諭」,指片中周潤發「仆街」、「躝癱」幾句對白「不必要地太長」,要求電視台刪剪。
有時電影的暴力血腥鏡頭不斷重複,是要刪剪的,例如荷里活片《搏擊會》,在英國上映,英國的電檢處就把片中畢比特參加搏擊會,拼命拳打會員的幾個鏡頭剪掉,認為沒有必要。但片商上訴,指出電影的主題,正是講都市人受不住生活壓力,參加這個地下的暴力組織,搏擊是一種宣洩。向弱者的臉上連環重拳,是為了表達現代社會對人心的壓迫感。
大導演寇比力克拍成《發條橙》之後,由於電影「渲染」少年暴力,電檢處要刪剪,但寇比力克寧願片子全禁,也不准刪一個鏡頭。爭持了一陣,政府屈服。從此寇比力克意氣風發,電影賣給任何一個外埠或電視台,合約列明,發行商一格也不准刪剪。寇比力克懶得跟許多不懂創作的人說道理,不喜歡就不要放好了,大師就有這等氣派,他看不起這世界上許多混沌的蠢人,寧願不讓他們看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們不配。
《秋天的童話》裏的角色「船頭尺」,因為出身草根,語言表達力弱,詞彙貧乏,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句粗俗的口頭禪,這是角色的刻劃,不是編導寫不出對白,把幾句「仆街」、「躝癱」來回重複。
就像許多本地人講英語,由於詞彙貧乏,在句子之間,總愛以youknow,youknow來連接:「今天天氣很好──Theweatherisnice,youknow,可不可以今夜去蘭桂坊喝酒,youknow。今天我有空,youknow,今夜不知你肯不肯賞臉,youknow……」
《秋天的童話》裏周潤發那幾句話,不外是這個意思,就像魯迅筆下的阿Q,一被人打,不斷罵「兒子打老子」,因為阿Q是個小人物。韋小寶被逼急了,也愛罵「辣塊媽媽」,因為韋小寶是揚州妓女的私生子,自小沒有教養。這些對白重複,不是作者有心觸犯觀眾,而是現實。
時代在變遷着,「仆街」、「躝癱」是罵人的話,但一早不算「粗口」了,正如英文的Damned和Bloody,在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英國充滿「冒犯性」,今天不算什麼,廣管局向電視開刀,以為逮到一條鱈魚,勸喻這個,警告那個,這一次,一屁股都是油,you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