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百佳出售油魚事件越揭越臭,印尼駐港領事館昨表示,百佳的供應商海洋行進口油魚時,要求印尼出口商在衞生證明文件加上鱈魚的英文名稱「codfish」,令文件同時出現鱈魚及油魚。領事館表示,海洋行及百佳「應該知道自己賣咩,如果唔知,點樣入口」,並正調查是否有人行賄當地官員。食物環境衞生署表示,已將有關百佳出售油魚的資料呈交律政司,研究是否向百佳提出檢控。 記者:陳沛冰 白琳
百佳發言人表示,由於印尼駐港領事館仍在調查事件,暫不評論油魚衞生證明文件問題,昨亦拒絕提供最新索償數字。
領事:印尼沒產鱈魚
百佳早前展示一張由印尼漁業事務及海洋局發出的油魚衞生證明書,力撐「屙油油魚」的食用安全。印尼駐港領事Haris向本報表示,經海洋局的調查,證實該張衞生證明書是真確,但指當初百佳的供應商海洋行從印尼耶加達的出口商購買油魚,卻要求對方在衞生證明書上,同時寫上油魚的拉丁文及鱈魚的英文名稱。
印尼當局正深入調查事件,Haris說,印尼沒出產鱈魚,油魚產量佔魚類產量20%至40%,不會無故在衞生證明書寫上「codfish」,不排除事件涉及貪污,有官員操守出問題,或海洋行將魚類名稱混淆。他又指,印尼出口商已承認犯錯,但為何官方的證明書出錯,有待漁業部的書面回覆。
Haris又說:「百佳同海洋行點會唔知道自己賣油魚?入口商入口時要檢查貨品嘅質素同種類,佢哋當然知自己賣咩。」
議員:百佳不能卸責
食環署至今接獲620宗有關油魚的投訴及查詢,正與印尼當局了解事件。民主黨組成的律師團至今收到逾200宗投訴,今日決定是否向百佳提出集體訴訟。消委會至今接獲83宗投訴及260宗查詢。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表示,政府應譴責海洋行的不道德行為,「街市可以推(推卸責任),但係百佳唔可以話唔識,冇法逃避。」
港府擬協助商界分辨
據悉,食環署正與漁護署商討,協助商界分辨鱈魚及油魚,包括研究透過分析魚的蛋白質構造,魚中蠟脂的成份;因蛋白質由不同的氨基酸組成,每種魚有不同的氨基酸;若蠟脂含量達10%至20%,便有機會是油魚。但有關方法主要供政府使用,未必免費供業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