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必理痛及幸福傷風素等常見的止痛退燒藥,已成為港人「守門口」的必備良藥,但原來這些藥物的主要成份撲熱息痛(Paracetamol),過量服用可引致肝功能受損,嚴重更可致命。單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已接獲15至20宗撲熱息痛中毒個案,有家長更讓子女服用正常份量10倍的退燒藥,引致該名5個月大嬰兒肝功能受損。
中大的研究指出,97年至02年間,有161名21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因誤用藥物而須入住威院兒科病房,其中最多涉及撲熱息痛,達42宗,更有青少年因大量服用必理痛自殺而中毒。
嬰兒被餵10倍藥量
中文大學兒科學系副教授韓錦倫指出,上述個案發生在01至02年間,該名嬰兒發燒兩日,獲醫生處方撲熱息痛,但其母親因「睇漏小數點」,竟誤讓子女服用10倍份量的藥物,「結果食咗兩次,個小朋友就屙咗10次,又嘔咗1次,檢查後發現佢血液入面嘅撲熱息痛含量,已經去到危險上限,肝功能開始受損,要食番解藥,好彩住咗七日醫院之後無事」。
上述個案因家長一時「大頭蝦」引起,但更多個案是與家長誤解有關。韓錦倫說:「其實撲熱息痛本身好安全,但有啲家長覺得食多啲就會好啲,於是幾種退燒藥一齊食,以為會快啲好番,但係其實啲退燒藥嘅成份都係差唔多,於是就過量;有啲家長朝早睇咗個醫生,晏晝未退燒就帶個小朋友睇多個醫生,然後兩種藥一齊食,結果都係過咗量。」
勿讓子女重複服用
他又強調,撲熱息痛與乙醯基氨基苯(Acetaminophen)其實是同一種西藥,為大部份止痛退燒藥的主要成份,但不同藥廠會以不同品牌生產,故家長應留意藥物成份,切忌讓子女重複服用。不少家長又擔心兒童發燒會「燒壞腦」,但其實「燒壞腦」多與細菌引致腦膜炎有關,鮮有單純由發燒引起。
此外,港人常指感冒時只要「焗一身汗」即會痊癒,但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陳恩強表示,其實感冒期間不會排汗,「焗汗」反而會阻礙散熱;至於以凍水或冰水抹身,則會引致肌肉拉緊甚或抽搐,故應以溫水抹身降溫。他又提醒家長必須遵從處方讓子女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