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引述文獻:食髮菜會癡呆

中大引述文獻:食髮菜會癡呆

【本報訊】發財好市,髮菜是中國傳統新春意頭食品,中文大學中醫中藥研究所及環保團體「綠色社區」抽驗市面髮菜後發現,逾三成樣本含有假髮菜成份。令人更震驚的是,中大引述醫學文獻指真髮菜含有氨基酸代謝物BMAA(β-N-methylamino-L-alanine),該神經毒素與引發栢金遜症病及老人癡呆症有直接關係。食髮菜不但未必發財、對身體更是有害無益。
記者:蔡建豪白琳

消費者委員會2001年間曾進行同類型髮菜檢測,發現30個樣本中有70%含假髮菜成份,是次收集的41個樣本檢測只有34%假貨,反映市面出售假髮菜的情況有改善。不過,真髮菜同樣難令人安心,負責檢測的中大生物系教授畢培曦指出,髮菜屬於藍藻菌,歐美科學家已將其中包含的BMAA視為神經毒素,可能與老人癡呆症等病症的成因有關,加拿大亦曾發現病人個案。

關島病發率特高

目前醫學文獻已證實BMAA對動物有毒,加速動物腦神經退化,出現老人癡呆或栢金遜症等症狀。中大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指出,尚未確定BMAA對人類有影響,難以估計食用哪個份量會令人體中毒。本地老人癡呆等兩個病症的病發率只有0.15%,與全球各地相若,關島則錄得特高的10%病發率。03年曾有研究指關島人有吃狐蝠(flyingfox)的習俗,由於狐蝠常吃BMAA濃度極高的蘇鐵樹(cycad)種子,推斷此物質是令病發率飆升的元兇。

假髮菜有駱駝毛

中大的檢測同樣發現市面的假髮菜樣本,主要混入加上色素的澱粉及其他添加劑,雜質成份佔假髮菜的20%至全數不等,零售價每両20至32元不等。畢培曦指出,基本上消費者難憑肉眼分辨髮菜真偽,將髮菜浸水後再滴上碘液,以澱粉製造的假髮菜會即時現形、轉變成藍黑色,在顯微鏡下可清晰見到假髮菜沒有真髮菜的珠鏈狀念珠藻。內地則曾發現假髮菜含有粟米鬚或駱駝毛髮等雜質。
香港海味雜貨商會主席麥澄波認同,難從表面及零售價錢辨別真假髮菜,只有將髮菜浸水後的顏色、長度及彈性作判斷。他對食用髮菜會導致老人癡呆症抱懷疑態度,對髮菜的銷情不感憂慮,指中國人進食髮菜由來已久、每人食量有限,「每個家庭一年最多食幾両。」於上環經營批發髮菜到海外市場的梁女士則表示,昨日表示收到客戶通知取消原來定單,憂慮影響過年前高峯期的髮菜銷情。

採挖加速荒漠化

其實,食用髮菜同時加速草原荒漠化的環境危機。綠色社區主席范國威解釋,生長速度緩慢的髮菜植根於草原植被,開採髮菜會加速草原退化,雨水沖走泥土養份,催生沙漠化現象。他以具體的比喻道出開採髮菜對草原造成的破壞:每開採一両髮菜,會使四分一公頃、相等於兩個標準泳池的草原受到破壞。
鑑於草原沙漠化及衍生沙塵暴等問題,中國政府2000年頒布禁止採集及銷售髮菜的禁令,更將髮菜列為一級受保護植物。然而,香港等海外市場對髮菜的需求甚大,使禁售政策未能收到實效,黑市開採及售賣髮菜貿易仍非常活躍。中大生物化學系及環境科學課程副教授陳竟明建議,本港效法內地禁售髮菜,「一日香港唔禁止食用,個黑市市場仲喺度。」

畢培曦表示單靠肉眼難以分辨髮菜真偽,要透過顯微鏡分析。陳亮華攝

本港市面假髮菜雜質成份不一,假貨主要混入加上色素的澱粉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