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味道 - 鄧達智

香港味道 - 鄧達智

人家每次問起盆菜,都害怕它快要變作明日黃花,被坊間羊群心理炒得大熱倒灶,雖然從小在這味着實十分鄉土的傳統菜式熏陶下長大,興趣不算很高,着眼點一直只是最底層的蘿蔔,伴在豬肉旁邊的豆腐卜與頂上襯色香口Appetizer炸門鱔;招呼朋友,看着他們吃得開心便好,一直飾演着陪吃角色。
歐陽應霽出新書:《香港味道》,坊間眾多朋友一人介紹一款心愛食物;筆者這位「為食鬼」選擇了流浮山的蠔,尤其酥炸蠔、蠔豉與金蠔。其實最心動是我媽弄的茶果,鹹香內容為綠豆蓉、臘腸、炒香花生米,鮮葱。甜茶果則用蘿蔔絲及花生;需吃於剛剛蒸好上鑊雪白渾圓,走遍新界各鄉各家做法,不是偏見,沒有一家比我媽做得更高水平,那也是我爸爸臨終前幾乎每天嚷着吃,要帶着餘香剩韻回去老路的人間美食。阿霽後來單獨為我媽作了輯製作過程;一天它將會像圍村炒米餅一樣被丹麥藍罐牛油曲奇排擠漸次消失。
寶安東莞一帶的鄉土茶果大概不會晉身變作日本已劃一化單含防腐劑的「茶菓子」般塗脂抹粉包裝遠銷海外;就是凍了,那味道便少卻百分之八十,而它的底下綠葉亦需新鮮茶果葉或蕉葉,當然今天甚麼不可以人工克隆,只是格調怎可相提並論?人工陽具便是一條膠!
選擇「蠔」,阿霽十分慶幸:「好彩閣下沒選盆菜……」言下之意:鄧達智,鄉下仔與盆菜可能已成連線同義或近義詞,太Expected,失去Twist。相信他也不希望我選恒香老婆餅,大概我家祠堂前的九記手做膶腸更會奉上小眾驚喜。
其實有想過選盆菜,皆因市面太多虛假,魚目混珠品種;都以為用大盆將自助餐各式垃雜放在一起,又以為將名貴材料堆在一個盆子打芡共蒸熟便成!始終未得真傳,不明白「和而不同」乃盆菜鄉土樸實底下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