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50歲的天星鐘樓壯年早逝,但原來它有「親戚」尚在人間。位於九龍亞皆老街的中華電力總部大樓鐘樓有60多年歷史,其典型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與天星鐘樓同出一脈,然而中電鐘樓未有納入港府建議保護的歷史建築物名單,中電更已獲政府批准把鐘樓拆卸改建成住宅。 記者:林浚川
民政事務局月初公布歷史建築物清單中,位於亞皆老街的拔萃男書院和九龍醫院同獲評為第三級歷史建築物,但與九龍醫院僅一門牌之隔,有逾60年歷史的中電總部大樓卻榜上無名。該紅磚大樓建於1940年,主體為約高五層樓的鐘樓,參考50年前的相片,大樓外觀半世紀來無明顯改變,至今一直是中電辦公室。
建築師吳永順形容中電與天星鐘樓均屬典型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兩個鐘樓同樣有簡約線條、對稱、幾何等設計元素,有現代主義建築物的典型風格。」天星與中電鐘樓於同時代設計興建,可說是同出一脈、各踞港九的「親兄弟」,兩鐘樓當年均是屹立區內的地標,掌故學家吳昊稱早年市民要到該處交電費,「肯定係唔少人嘅集體回憶。」
關南施父親設計
除建築風格外,中電鐘樓與天星鐘樓兩者還有一段微妙淵源。天星碼頭因電影《蘇絲黃的世界》成為香港在國際間的標記,原來中電鐘樓正是由飾演蘇絲黃的關南施父親關永康設計,關南施月前重遊香港時便慨歎,中電鐘樓是其父在港僅存的手筆。不過,中電鐘樓正步天星後塵,中電發言人表示,早於02年已獲屋宇署批准將大樓改建作住宅用途,地政總署回覆本報時表示,中電總部的地契無規定只可用作商業用途,換言之中電可隨時將大樓清拆重建成住宅出售。
保護古蹟遺漏多
此外,位於沙頭角禁區新樓街民房同樣是古蹟清單外的滄海遺珠,據沙頭角商會會長曾玉安形容,該22棟民房在1923年落成,有逾80年歷史,與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旺角上海街唐樓是同類建築物。「我會喺政府舉行嘅保護古物諮詢會,爭取將新樓街加入保護名單。」而有逾50年歷史的柴灣明德小學舊校舍亦面對清拆厄運,該校去年初遷往新校舍後,由麻石建成的舊校舍一直丟棄,舊生會主席黃毓康稱去年已爭取保留舊校舍卻無計可施,現正研究利用集體回憶因素再作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