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官不懂「動漫外交」

香港高官不懂「動漫外交」

「作為一個大學教授,鍾意睇鍾意講動漫畫,我知道一定有人對我有意見。」
「因為香港傳統上睇唔起漫畫,認為只有讀唔成書的人先去畫漫畫。這是尊嚴同水準的問題。在日本,手塚治虫是個醫學博士,社會上的管理層都是看漫畫大的。外相麻生太郎更是一個瘋狂漫畫迷,打算發動『動漫外交』,派漫畫大使到各國宣傳。香港政府裏,只有一個劉細良是懂得看漫畫的,其餘高官,成長都是看Broadway、意大利歌劇大的,他們聽貝多芬都會嫌俗!」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吳偉明教授說。
你沒有看錯,他是用「懂不懂」看漫畫來分辨高官水準的。因為,懂不懂辦文化產業,就從了解流行文化開始。

「韓國政府就是從90年代開始,積極協助民間,由低息貸款、資金籌集,到拍攝爆炸場面都作出協助。曾經訪問過一個日本導演,他向我訴苦:因為政府管制太嚴,因此電影裏的爆炸都是CG做的,效果好假!」日本電影業不景氣是有因的,吳說政府已從善如流,改變政策。
「從前日本政府已免費輸出過《阿信的故事》給多個國家,宣揚日本人奮鬥精神;前陣子外務省更免費提供《足球小將》給伊拉克播放。」他說成效很顯著。其實環顧身邊看日本漫畫長大的我們,再看看連中國女首富張茵都說「喜歡俾人叫做中國阿信」,也深知這是事實。「香港的文化產業弄得一團糟,但其實此地好多人才。你看看許成毅,在香港畫畫《成語動畫廊》,去了美國是畫《史力加》!又例如陳某在香港只是畫畫廣告Storyboard,要參賽到台灣被東立發掘才大放光芒。」他認為香港的問題是沒有資金,「政府只需要貸款,然後放手讓他們做就可以了。在香港看到有吸煙鏡頭大家都有意見,怎可能有創作空間。日本成功在以創意去衡量創作,而香港就習慣以道德教育來量度。」事實上他的確Open,就是面對大家嗤之以鼻的Lolita也抱正面評價,「如果你仔女愛上Lolita,我會告訴你,她去改造一件衫都是一種創作。」
吳偉明年半前為減壓開始寫Blog《知日部屋》,讀者日多,至今每日點擊率達8,000-10,000次,總閱覽人數超過200萬次,是全港最受歡迎的日本(流行)文化Blog。寫的包括中日關係、日本政治,但寫得較多的是日本動漫消息/評論。
「全香港只有我一個大學教授在寫……也許應該說,以真名寫的只我有一個。」吳偉明說:「可能大家覺得當教授工作已經很忙。但寫了年半,其實得着很多,平日教書只是我在教,寫Blog有時是拋磚引玉,網上很多臥虎藏龍,結果學習的比付出的多。最Rewarding的,是透過網絡認識他們。」認識的臥虎包括《麥兜》電影導演袁建滔,兩人透過網絡相識。《部屋》瀏覽量太大,剛成立了編輯部,袁是自動請纓的審稿員。與如此愉快事相比,網絡上的暴民都只是芝麻綠豆,他苦笑說:「每次寫完中日關係都被駭客攻擊,Down過Server。攻擊的主要有兩種人:一是日本右翼分子認為我被中共洗腦了,有台灣綠營分子也抱類似立場;而大陸憤青看了卻認為我是漢奸。」
談到動漫,吳教授顯得七情上面。假若訪談的地點是旺角茶餐廳,伙記大概會以為這兩個大男人是超齡電車男。之所以走上日本路,吳偉明不諱言是因為自小為日本流行文化着迷。「愛看《叮噹》漫畫、愛打機。」小時候也愛讀歷史,發展下去是愛讀日本歷史,然後念書時自然地研究起日本來,「這一科廿多年來都是熱門學科,我66年出世,年輕時日本經濟好,大家強調其實用性,念完從商的比較多,今天日本經濟走下坡,同學都表示因為熱愛日本流行文化。但研究文化,其實對他們日後發展、找工作一樣有幫助。」

●講到香港的人才,吳教授推介《i-City》。「是一班有才華年輕人獨立製作的DVD。袁建滔當年都係獨立製作,有資金,難保當中沒有第二個袁建滔。」

強調又再強調流行文化的重要性,但其實這不是吳偉明的「本業」。「如果日後我要在學術界留名,那一定是在日本思想研究上,那是我屠龍之技。我是因為只做學術研究太Dry,結果才寫起Blog來。」他撰寫的英文專著《易經與日本德川思想文化》,00年獲多個學術獎項。談到「本業」,他顯得更是自信,但表明學術著作深奧難懂,即使此巨著即將推出中文版,但主動談得的也不多。「那是艱辛嚴謹的工作,需要看很多古籍,而日本古籍都以漢文撰寫,研究起來我絕不會輸給日本同行。但即使獲了獎,也沒有甚麼人注意。推出中文版相信亦一樣。」
如何倚天屠龍都好,人還是喜歡得到共鳴、掌聲。吳偉明有個心願,就是能寫漫畫劇本。「影響我最深的日本文化是『職人文化』,他們敬業樂業,認真專業的做好一件事。然後把所學的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可以傳承幾十代的。做漫畫的也同?認真,例如《影武者德川家康》,他們邀請了大學教授隆慶一郎編劇,然後交由『腳本』修改(會川昇),最後交由原哲夫繪畫。」資料搜集的認真,媲美荷李活電影。「以我對歷史及漫畫的認識,日本人做得到的,我們沒理由做不到。」說這句話時,吳眼中放出光彩,這一刻,這個日本系教授,令我想起在電影裏教訓日本人的李小龍。
記者:何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