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百佳超級市場把油魚冒充鱈魚出售,卻出示產品原產地印尼的衞生證明文件,顯示印尼政府把鱈魚及油魚混為一談,企圖推卸責任。印尼駐港領事昨日反擊,指當地雖然有出產油魚,但國民普遍得知油魚不宜食用,又強調當地並沒出產鱈魚,不可能發出印有「鱈魚」的衞生證明,文件真偽有待確認。事件引發大規模索償潮,過去兩天近一萬名顧客向百佳索償。據悉,食物環境衞生署很大機會控告百佳。
記者:白琳 陳沛冰 林社炳
百佳表示,上述一萬名投訴的顧客均獲全數退款,另有約30人要求賠償醫藥費,現正處理。該公司呼籲顧客盡快準備有關單據及文件,下周三前提出索償要求。
百佳超市總經理張思定前日高調展示有關產品的衞生證明,文件由印尼海洋事務及漁政部簽發,產品名稱為CodFish(鱈魚),品種名稱則是Ruvettuspretiosus(油魚)。
印尼人不會進食油魚
印尼駐港領事Harris昨日接受商業電台訪問時表示,從小到大沒吃過油魚,又指當地屬熱帶地區,沒有出產鱈魚。但他昨午與張思定會面後態度軟化,指當地可能有轉口鱈魚,現正了解事件。本港一名印傭向本報表示,不懂從外形分辨鱈魚及油魚,但印尼人一向知道油魚不宜食用,家人也不會購買。
食環署極可能告百佳
百佳發言人回應時重申,證書由供應商提供,着本報記者自行聯絡有關領事了解證書問題。
食環署與業界已達成共識,會暫時停止進口或出售油魚,業界也會即時銷毀存貨。該署食物安全中心至今共收到逾百宗市民查詢及投訴,銷售點包括多間零售點;該署正與海關研究,整理證據後將轉交律政司,若證實百佳超市出售的油魚不可食用,或會採取法律行動。消息人士稱,食環署大有機會控告百佳,仍在研究引用商品說明條例還是食物標籤法例。
消息又稱,雖然百佳指其供應商有向其他零售商出售油魚,但由於該三間供應商不合作,拒絕提供資料,故食環署仍未能全面掌握銷售範圍。
食環署署長陳育德向本報表示,雖然日本及意大利禁止進口油魚,但不少國家如英、美、澳也沒禁止進口,署方不能單參照禁止進口國家的做法。
他承認,海產不需進口證,而且油魚本身沒毒素,只引致部份人不適,不像以往發現淡水魚含國際禁用農藥孔雀石綠,故沒足夠理據禁止油魚進口;就算署方發現市面仍有油魚出售,也未必會採取行動或扣驗油魚,「如果有人賣油魚,要標明係油魚,相信冇人會買,但如果標鱈魚,就係犯法,相信𠵱家冇人會再渾水摸魚。」對於會否加強抽驗進口鱈魚,他只答:「食物安全政府做唔嚟,要業界合作」。
消委會建議集體訴訟
消費者委員會接獲逾150宗市民進食油魚後不適的投訴或查詢。該會副總幹事劉燕卿表示,百佳應加強品質管理,提供正確產品名稱及資料,「鱈魚價錢冇理由咁平,佢哋冇理由唔知。你咁大間機構,有能力做多啲調查;外傭未必對產品有警覺性。」消委會不能主動為市民提出訴訟,但劉燕卿建議消費者申請「消費者訴訟基金」,該會將評估案情及勝訴機會進行批核。但她希望首先以調解方式,爭取合理方案。
民主黨則成立律師團協助受害市民提出訴訟,該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表示,由於衞生證明文件已註有油魚的學名,百佳不能以此推卸法律責任,「就算有張衞生證明,唔代表可以甩身。」他警告如果政府最終不向百佳採取行動,他不排除研究以私人名義向百佳提出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