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朋友觀察,香港只有男性(Male),而不多見「男人」(Man)。
按性別分類,簡單得多,只要生殖特徵符合雄性標準。此外世上有第三性,不陰也不陽,就有點苦惱,但這種例子非常罕有,交給專家去研究好了。
問題在於,男人很難界定,英文有個字Manhood,照字面解釋是「成為了男人」,但很抽象,中文翻譯加了兩個字,變成「男人氣概」,這個補充很重要,Manhood這個字本身很高貴,相對的Womanhood卻不存在,因為成為男人,已經是一種優待……純以生理而論,男人比女人的體質強健,也不必受分娩的痛苦。
既然是一種優待,上蒼對男人的要求也應該高一點,男人必須吃苦,戰鬥拼搏,保護家園和女人,都是男人的義務,傳統的歐洲男人有一句話:AtYourService,總掛在嘴邊,大多是對女人說的,這就是騎士精神。
但中國男人從來沒有這種觀念,男尊女卑既然是天經地義,那就有風駛盡好了。儒家思想幾千年把中國男人訓練成表面上不近女色的「君子」,結果西門慶這等的「淫棍」代代相傳,卻出不了一個「情聖」,唯一例外是《紅樓夢》,可賈寶玉是個還沒有長青春痘的少年,賈寶玉不是情聖,也不純是Male,只是性傾向模糊的一個「男仔」。
中國男人沒有強大的道德基礎,孔子那套禮樂一早失傳,後來只能靠戲子和說書藝人嘴裏幾個武藝高強的大漢如關公、李元霸、武松這種江湖英雄來填補中國式Manhood的真空,這些大男人的特點是「有義無情」,對兄弟尤其是皇帝忠心耿耿,但女人不過是提供性慾和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已,沒有情好談,拿到「戀愛大過天」的現代社會,怎麼適應得了?
中國男人出了什麼問題,就是只有Male,沒有Man的危機。在「男性」之下,有夜總會、路易十三、骨場,以及跟小姐一起猜枚的那個竹筒子。至於Man,是一把長劍,一朵玫瑰,以及那一聲早已失傳的在丘壑間的一聲長嘯。
中國的女人命苦,就因為從成都到哈爾濱,從蘇州到昆明,她們的笑靨、旗袍、玉釵、油紙傘,加一身青蛇般水滑凝脂的身材,她們向這個世界交了卷。環顧四周,她們卻遇不上真正的中國男人,只有中國的Male:肚腩、金絲眼鏡、上市公司主席、五糧液,以及藏在黑西裝內袋裏的一大叠人民幣現鈔。中國女人就此跟「老外」們搭上了,歐美和拉丁男人都為中國女人的淪落而可惜,他們來到中國,留學做生意都屬次要,頂重要的是拯救叢林裏的小羔羊。
漸漸連香港五星酒店的男廁,門板上也寫着Male,而不是Man,更不是Gentleman了,這是正確的。以性器官來定義就夠了,不是氣質和性格。連章子怡也搭上了猶太老男人,因為中國只有男性沒有男人,這是比星巴克開進故宮更大的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