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食淡水魚有可能吞下孔雀石綠、吞拿魚會有水銀、食珊瑚魚小心中雪卡毒,就連食急凍鱈魚也可能誤中油魚的蠟質油脂。但魚類含豐富營養及蛋白質,營養師認為市民不要「斬腳趾避沙蟲」拒絕食魚,應進食多種類及適當份量的魚類,吸收營養之餘可分散風險。
深海魚每周可食兩次
身心營養顧問註冊營養師劉立儀指出,「食魚最緊要唔好偏食一種魚,同埋唔好食咁多」。以成年人計,每天應食兩至三両魚肉。選擇方面,淡水魚的好處是脂肪較少,卡路里較低,但欠缺對心血管有益的Omega3脂肪酸。
雖然深海魚如吞拿魚等含豐富Omega3脂肪酸,但水銀含量相對較高,建議每周只可進食兩次,每次約三両,孕婦不宜多吃,以免影響胎兒發育。她建議市民可多進食捕捉的海魚(wildcatch),減低進食受嚴重污染的魚。
進食魚類身體不同部位對健康均有不同影響。劉立儀稱,應多食魚背部的肉,那部位較少脂肪,但魚皮則含很多皮脂、嫩滑的魚腩雖然美味,但脂肪較多。魚腸、內臟及魚頭也應少食;最健康的飪調方法是清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