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能順利入讀九龍塘名校,家長從港九新界跨區搬來,進駐名校網豪宅。那些樓盤,二三手都要好幾百萬,畢架山上那些,八位數字才有交易。最儍的家長也不會以為,賣掉深水埗的唐樓便能成功躋身名校區民。能跨區置業,成為九龍塘人,標籤效應,自我感覺高人一等。家長深信,自小讓孩子穿梭於蘭開夏道、律倫街和根德道,他們極少數人的集體回憶,肯定勝過鴨寮街、北河街和營盤街的總和。
這些家長沒有錯,供養孩子,怎能肉赤那四百萬。積極進取的家長,早已放棄特區的統一派位遊戲,當羅太還是李局長身邊一員猛將並未預計會有一天,倚偎在局長懷抱中痛哭調職的那個時侯,精明的家長,已經志在四方,胸懷祖國,用相同的成本,回國投資創業買樓長居。孩子送到當地數一數二的貴族學府,同學清一色非富則貴,絕對沒有「假地址」充數的「小人蛇」混入。這樣的「名門血緣」叫家長安心,讓孩子跟同學中那些古怪姓氏像姓薄、姓章的混熟了,方知道這樣的「感情投資」沒有白費,這張人事關係網,比喇沙和瑪利諾的名校網不知值錢幾多倍!上海的私人會所裏,常常聽到這樣的對白:我家小子學校裏的高球教練不錯,他央我明年讓孩子參加比賽。當九龍塘名校那批家長終於將子女送入香港幾家大學,孩子變成梁家傑形容的「只看《壹》,以為貝多芬是畫家」的大學生後,坐在歌和老街千多呎單位裏獨自點起一根煙,用咖啡吞服幾片血壓和糖尿藥丸,不知怎的,眼淚鼻涕滾了一頭一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