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內人隨筆:對大陸金融股的遐想 - 尹思哲

案內人隨筆:對大陸金融股的遐想 - 尹思哲

是日金句:
Thefutureisalreadyhere-it'sjustunevenlydistributed.
──WilliamGibson

大陸銀監會早前公布,截至去年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包括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9.22%,合計1.05萬億人民幣,較去年初下降1.26個百分點,減少了188.3億。
表面看來,內地銀行業不良貸款持續改善,的確是個好消息。不過,根據惠譽評級去年底對內地銀行業進行過的不良貸款總評估,整個大陸銀行業的未兌現損失總額便足足接近2萬億人民幣,較資產和準備金總和高出超過三分一,換句話說,大陸銀行業根本就是資不抵債。

資不抵債仍受追捧

健全和成熟的國際級銀行,風險管理怎也得放在首位。像滙豐,貸款分布於不同地區和行業,平衡放貸風險與盈利能力,加上銀行內在價值較穩健,股價才可以長線上升。不過,內地銀行業不良貸款這個包袱,資不抵債令銀行內在價值若有還無。
話分兩頭,既然中資銀行股本身是資不抵債,為甚麼又會如此受追捧?理由很簡單,以內地銀行業現時的股本,其實是反映投資者憧憬中國龐大的發展潛力,和國有銀行的壟斷概念。不過,現時大陸金融股也已經反映了未來N年的理想景況,情況就等同當年科網股泡沫未爆破時,大家對dotcom公司的未來盈利發的夢同出一轍。

別讓政治指揮經濟

此一時彼一時,大陸金融業是一個封閉體系,中央可以隨時透過宏調去替認為過熱的行業揼水或降溫,只要在苦心經營的計劃經濟下,每年的GDP「一切依照計劃」循序漸進保持增長,內地銀行業股價這個「泡沫」應該不會輕易爆破,這個亦正正是支持其資不抵債,但仍被看高一線的原因,不可跟當年科網股同日而語。
說到這裏,思哲不期然想起風險管理差勁、不良貸款問題嚴重的日本銀行業。單在02年,全亞洲近2萬億的美元不良貸款當中,日本便佔了近1萬億。
日本政府為了讓部份早應倒閉的銀行苟延殘喘,更強行將不良資產的定義改寫,雖然之後政府總算下定決心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合併的合併,倒閉的倒閉,不過,負債的既得利益集團又豈會輕易退讓?政治指揮經濟的結果,是日本銀行業的元氣至今仍未完全恢復。
金融業是開放社會的重要一環。現在大陸的金融業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工具,若要真正看好大陸金融股,除非在可見將來大陸在政治上有極大的改進;否則,連日本都不如的系統,又憑甚麼叫人發生遐想呢?
案內人隨筆網誌: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