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公司形象從來不佳。來來去去那幾間,有瓜分市場之嫌;經常被批破壞環境,又時不時傳出漏油新聞。至於日前刺激起大家對街市豬肉檔的集體回憶的涉嫌呃秤事件,更是火上加油了。
涉案油站毫無疑問是抵罵。有分執,當然有人搶住執。抽水沒問題,政客眼望下次選舉,拉拉票,是職責所在。但無的放矢,為選票而誤導則是另一回事。今次抽水最用力的是李華明議員。李議員疾呼,車油入口價下跌23%,油站卻只減價6%,明顯是謀取暴利、合謀定價所為,政府應該插手介入。孫柏文日前在財經欄查找過,且看看李議員的言論,是否站得住腳?
思考題。要是紙價急跌一半,《蘋果日報》的經營成本,會跟着降一半嗎?要是橙入口價跌足百分之五十,樓下賣橙的婆婆,可以減價一半,而保持利潤不變嗎?
答案很簡單吧,成本可以有多項。只其中一項跌,不等於整體成本跌得一樣多。車油入口價下跌,為油站節省多少成本?有數得計。
首先要弄清,油站牌列出之價,不一定是實際價格。駕車的人會知道,各油站有不同的折扣優惠。有些瞄準一般駕車人士,有些則優惠公司車隊,都是要在市場競爭中留住顧客,穩定收入的舉動,各適其適,很正常。以下是有關數字,未必是最新,但相去不遠:
油價:$12.98
折扣:$0.93
油稅:$6.06
來貨:$3.61
地租:$1.02
可以看出,來貨價只佔成本約四分一。其餘的,單是給政府的油稅,已佔差不多一半。來貨價下跌,其他成本不會同步下降。油站減價幅度,低於來貨減價幅度,不一定等於多賺。李議員批評油價加快減慢,用比例作比較,結論自然錯了。正確比法應是用實數,兩條緯,兩條經。如文尾的01至05年埃索柴油價與來貨價比較表那樣。
不是完美地緊貼,但相去不如李議員描繪的遠。再說,減去折扣、來貨價、以及上繳的油稅和地租等,七除八扣,利潤約百分之五。與外國怎樣比?把賣亁貨的利潤也算進去,在紐約之後,新加坡之前,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唔,跟李議員形容的好像有點出入。
數字全是公開的,上網可輕易取得。一個可能,是李議員太忙碌,沒有時間做功課,看數據,就趕着走出來說話。老實說,香港人日理萬機,時有偷工,問題不大。但至於「來貨減多少售價就要減多少」之說,卻屬邏輯問題。一個可能是李議員腦筋有問題;另一可能是早知誤導,但為拉選票故意欺瞞,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選民知情權之上。油站秤油不老實,肯定有問題。但議員明知而誤導選民則是誠信問題。
是哪樣?不知道。只知道自己上次選舉,投了李議員的黨一票,惟有希望是腦筋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