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災難 - 陶傑

戲院災難 - 陶傑

在IT時代,戲院是一個最缺乏靈魂的地方。
由於缺乏中產和知識觀眾,香港的戲院,變成一群不良少年的遊樂場,戲院必定設在商場,由1院到8院,一條轉折的自動電梯連接四五層,一大群染髮穿鼻環的少年男女,捧着爆穀和汽水的紙包物在自動電梯堵塞嬉戲。閣下的那間小戲院不幸在頂樓,先須忍受堵塞在自動電梯的這群少年觀眾的躁動。
當然,青春無罪,但為什麼上這種戲院的青少年觀眾都那麼猥瑣?在自動電梯上下之際,四周探望,一個俊男美女也無,男生形貌猥瑣,一叢亂髮,瘦骨嶙峋,你撥撥我的耳朵,我敲敲你的肩,一雙雙在空中揮動的手像雞爪。
他們的女友十之有九都長就一副矇豬眼,身形平板,偏穿着暴露,手臂和頸肩露出五顏六色的水印膠貼畫,通穿名牌波鞋,像市場的一籠聒噪的家禽,口水鼻涕的令人懷疑患有禽流感。
在戲院裏,這種觀眾是閣下的前後鄰座。怪不得戲院裏的許多公共宣傳廣告,像請勿吸煙、關上手提電話、一句話說完的呼籲,皆以卡通形式製作,原來是遷就這排斥語文電腦影像的一族。
戲院裏不是講電話,就是把弄膠袋,戲院觀眾的問題,是把私生活帶來公眾場所:他們沒有公共禮儀(PublicCourtesy)的觀念,缺乏起碼的自制和矜持。
然後是戲院的職員:為什麼像麥當勞,食物部都清一色僱用十七八歲的青少年,而且讓他們穿上鮮艷的制服,有時還戴上小丑帽?這個年齡,應該在大學讀書。電影的場次不規則,四時十分放一場A片,六時五十五分改放B,九時十分又是另一齣,不要分哪一種信用卡,也不要長者卡,票價理應通通八折。觀眾要從電腦接受場次凌亂和影院名稱相似的IQ挑戰,生活已經緊張,售票員的一隻滑鼠,紅紅綠綠的這裏一Click,那裏一閃,叫人頭昏腦脹。
紐約客有一篇散文,由影評人丹比寫他心中理想的戲院:「大堂應有一家餐廳,一個酒吧,一家小書店。開映前,觀眾可以翻閱一冊明星的傳記。所有的戲票都應該計好,不要排長龍。戲院的座位可以一挨寬敞,讓手腳舒伸。戲院要非常非常黑,隔音要好,不要在這裏看一齣寧靜的小品時,隔壁傳來《魔戒》第三集的瘋狂配樂。這一切要求很簡單,難道都是小資產階級的奢華夢想?」
這種觀眾,看戲只看場面,追捧偶像,不看其他。戲院水準下降,隨着的是貨品。多餘的是鴛鴦卡位,今日青少年情侶出火,有的是地方,片子再悶爛,都不須在黑暗中擁吻狎玩的,只會男歸男女是女的各歪倚在一邊,睡過去,鼾聲蓋過了《戰火旗蹟》一路的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