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回憶 - 李純恩

修補回憶 - 李純恩

看陶傑寫《修補的歲月》,勾起許多回憶。
陶傑說得對,有了「修補」這一行,不用宣傳也自然會環保。
在我們小時候,無論什麼東西,都可以修補,都可以找到專門修補的人。修單車的,修鐘錶的,那已是大門大路的修補行業,細微的修補,可以從補衣服數到補絲襪。
那時候一雙「玻璃絲襪」是很矜貴的東西,扯破了,抽了絲,不會隨手扔掉,而是拿去專門補絲襪的人那裏修補。那是一種非常精細的手藝,修補絲襪的人,會用一個筒狀的繃子,將絲襪繃在上面,拉開了破損之處,用極細的針,穿了極細的綫,密密修補。手藝好的,補過的絲襪幾乎不留一點痕跡。
我一直認為有這種手藝的人,是蘇繡大師,要是不補絲襪,可以繡得出雙面貓來。
渾身上下的東西,家裏的一應用品,只要壞了,總有一個幫你修補的地方。修眼鏡修鋼筆修家具修雨傘修收音機修鐘錶修相機,補鞋補襪補衫補碗補鍋補棉胎補藤椅補竹籃補草蓆──任何想得出的東西,都會有一個手藝人揹着一袋工具來為你服務。這些人如果同一時間出現,就是一隊修補大軍,各展技藝,叫人眼花繚亂。
那是一隻手錶傳三代的年代,家裏的大箱子是個百寶匣,隨便拿一件出來,撣一撣灰塵,祖父的衣服可以套到孫子身上,穿上發現被蟲蛀了一排小洞,不要緊,拿去補衣服的師傅那裏,他們總有辦法補得滴水不漏,妙手回春。
那時候沒人高叫「循環再造」,但所有的東西,都是轉世靈物,在一代人身上死去,又在下一代人身上活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