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馬拉松 - 邁克

雷雨馬拉松 - 邁克

這個周末電影資料館的《雷雨》馬拉松,對井蛙如我是不大不小的打擊: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搬上銀幕次數最頻密的現代中文文學作品,必定是張恨水的《啼笑因緣》,直到看見正確資料,才知道自己見識淺薄。曹禺這部寫於一九三三年的劇作,面世四年就出現第一個電影版,此後五七至六一年香港共拍三次,分別由吳回、陳文和朱石麟導演,八四年內地孫道臨拍了一次,回歸前夕又有黃浩義的版本,加上剛剛面世的豪華宮闈版《滿城盡帶黃金甲》,一隻手的手指已經數不完,拋離《啼笑因緣》起碼一個馬鼻。
之所以有那樣的誤會,一來因為我從來不喜歡這個亂晒大倫的故事,父子同科之餘兩兄弟又追同一個女仔,最後更揭發兄妹發生肉體關係,真的亂過亂世佳人。忠於原著的還把一切壓縮在一日一夜之間,那種透不過氣感被擁躉推崇為至高藝術成就,我卻認為移植進封建制度的希臘悲劇是棵仙人掌,遠觀一陣無妨,擺在客廳當點綴日常生活的盆栽未免太過自虐。其次,所有《啼笑因緣》電影版近年都出了影碟,包括胡蝶主演的默片殘本,五十年代李晨風的粵語版,六十年代電懋的上下集版,同期邵氏以黑白菲林搶拍的《故都春夢》,七十年代因仙杜拉電視連續劇主題曲誕生的《新啼笑因緣》,耳濡目染,難免產生最常改編的錯覺。這方面《雷雨》倒真不若它普及,目前只有吳回導演的版本出過碟,那還拜周家二公子由一位叫李小龍的演員飾演所賜─內地商人頭腦更靈活,亁脆出六碟盒裝,一網打盡《細路祥》、《危樓春曉》和《苦海明燈》等,以致敬為名無本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