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殊增兵伊拉克,並可能攻打伊朗,在巴格達,一口氣逮了兩個伊朗外交人員。
布殊推翻了侯賽因,助長了伊朗什葉派擴張野心。處決侯賽因,影帶外洩,什葉派劊子手羞辱侯氏,又激怒了遜尼派。今日伊拉克的遜尼派已轉以什葉派為襲擊屠殺的對象,美國漸變為次要目標。
此一局勢,短期有利於美國。什葉派如不受壓抑,則伊朗會成為中東一霸。但在伊拉克防治伊朗的滲透,又談何容易?兩伊之間,有七百五十英里的邊界,雙方教民往來頻仍,伊朗可以派遣大批軍事人員和特工滲入伊拉克,邊界無從封鎖。
伊朗人口有九成是什葉派,伊拉克則佔六成。兩國之間的地理關係,伊拉克像香港,伊朗就是廣東省;或伊拉克的什葉派是早年九龍城的潮汕海陸豐「福佬」人口,而伊朗就是潮州和汕頭。兩伊之間的什葉社團,本來就一家親,二百年來交流密切。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進駐伊拉克,就遇到什葉和遜尼對峙的宗教問題。當時英國殖民政府受到民性更為強悍的什葉派教民攻擊,曾把什葉派幾個領袖遞解出境,送回伊朗。這些從伊拉克回國的什葉派領袖,都聚居在伊朗一個叫做卡姆的城鎮,類似香港五十年代的調景嶺。為甚麼選中這個地方?因為卡姆這座古城,有一千多年反對穆罕默德的淵源,而遜尼派即是穆罕默德家族正統傳人。阿拉伯軍隊曾經攻打過卡姆,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更勢同水火。千百年來,卡姆成為什葉派的神學理論基地,且有什葉派聖塚多座,經伊朗政府斥資保護,今日成為伊朗的「麥加」。
英國當年解決不了的,布殊何能擺平?阿拉伯世界的分裂,早在穆罕默德逝世後的繼承權之爭開始。今日伊朗如發展核武,兩派的勢力均衡更將打破,伊拉克正是遜尼和什葉兩派將來兵家必爭之地。侯賽因多年來為遜尼派死守住這塊陣地,侯賽因倒台,即如大壩崩潰,洪水決堤,以伊拉克為磨心,一場血腥的新百年戰爭,才剛揭開了序幕。
這才是布殊不得不增兵的理由。今日撤軍,比增兵更「不負責任」,增了兵,卻也解決不了自一千四百年以來的兩派仇殺。這才是最大的矛盾所在。伊拉克豈是另一個越南?伊拉克的麻煩比越南大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