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補的歲月 - 陶傑

修補的歲月 - 陶傑

手機壞了,與其拿去「維修」,不如重新換一副,因為換新的手機,擁有多項「優惠套餐」。
修補這個行業,成為一項消失的大工種。
還有沒有人補鞋、補衣、修理鐘錶?今天的日常產品,之所以變成「消費品」,只有一個特徵,就是用壞即棄:從尿片到負離子電視,用壞了,不要修補,也不必叫工匠上門,買一件新貨。
然而修補不止是一個工程,而且是一項藝術。因為修補是要耐心的──一方在修補,另一方要等。一個補鞋匠坐在街角,坐擁一堆簡陋的工具:銼刀、鑿子、漿糊、剪刀,還有一大堆替換鞋底的後備皮革。他戴着一條圍裙,一雙老花鏡,他穿的是一雙殘舊的破鞋,補鞋匠在補鞋的一刻,其實在樸實中很有美感,他令人想到世上有一種手工,可以把破碎的事物縫合起來,除了記憶和愛情。
兒童對於修補,其實是很有興趣的。他們喜歡看鞋匠補鞋,看鐘錶匠修理鐘錶,看汽車工人替汽車換輪胎。修補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零件通通拆開,小孩會很驚訝地發現其中的天工和物理,當一個裁縫咬着一根線頭縫好一顆鈕扣,笑着說:「縫好了」,他會學懂對萬物的崇敬,對創作的感恩,這是過程,也是終極。
有了修補這一行,不必宣傳自然就懂得什麼叫環保,但這個世界不再懂得珍惜。每一樣「消費品」,幾乎都搭上點IT,有一個遙控器。甚至有時不是電視壞了,而是遙控器壞了。遙控器壞了,一家人一籌莫展,電視機、CD機、螢幕投射器,其中一件壞了,找不到修補匠,家庭立時陷入危機。即使找到維修工人上門,開出來的帳單比買一副新的更貴。
除非自己來修,但現代人的共同危機是「沒有時間」,沒有時間閱讀像一冊小型電話簿般的說明書,沒有時間學、沒有時間坐下來修補。即使學會了,也買不到零件,買得到零件,也千金買不回那一份心情。
「消費者」的定義,是缺乏修補任何一件工具的一技之長。修補,其實不但可以把我們帶回童年,也可以帶回遐想,還記得從前的小電影嗎?沒有情節,一個少婦,發現家中的電器壞了,電召一個電器工人上門,他赤着膊,穿着工人褲,一進房子,「媽姆,有什麼可以幫你嗎?」然後就擁吻着,然後在廚房的桌上就幹起來。那是凡事都有得修補的好年華,不像今天,到深圳花三百元,人間只有一樣東西可以修補,叫處女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