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萍語:內地業務擴大東亞可買

投資萍語:內地業務擴大東亞可買

上周港股連續下跌4個交易日才見反覆,恒指及H股指數仍然大上大落,高低波幅均逾800點,僅較前周波幅略為收窄,在如此波動的市況下,最考驗投資者的EQ與IQ,若對大市的短期升跌反應過敏,又或投資策略搖擺不定,極容易低沽高追,又或急於撈底而即時被縛。
近期中資金融股大幅波動,不少投資者極可能已面對上述情況。中國人壽(2628)及交通銀行(3328)可算是最典型的例子,不少散戶早於10元以下沽售中國人壽,並在5元以下已沽出交通銀行套現,但國壽與交行持續創新高,當時筆者便不斷聽到散戶抱怨太早沽貨,又或不敢入市等等。近日中資金融股下跌,似為持貨大戶提供套利機會,而早前一直慨歎未有貨的投資者則喜見入市機會,可是股價卻出現持續回落。
筆者對這兩隻股份及中資金融股的投資前景仍樂觀,於近日才入市吸納的投資者,目前最需要管理好自己的EQ與IQ,免得再次低沽高追。但大家亦需有心理準備,由於持有國壽、交行的投資者料較前增加,部份投資者亦會在股價返回自己的買入價便求鬆縛,因此,每次股價反彈所遇到的沽壓相信不少,令股價暫難再出現之前「持續急升」的局面。
不過,一些「染紅」的銀行股卻再度成為市場焦點,其中包括東亞銀行(023)、恒生銀行(011)及中信國際金融(183)。筆者去年推介買入東亞銀行,如今已達目標價,但以該行在內地的發展基礎,以及獲准成為外資法人銀行,對其在內地業務及今後本港開辦更多人民幣業務方面均較有利,預計去年全年來自內地的盈利貢獻達18%,而內地經濟增長及企業逐步改善管理,集團在內地貸款的資產質素料可保持理想水平,並可受惠較本港貸款為高的息差。雖然以外資法人銀行身份在內地上市仍屬言之尚早,但中國開放更多業務予外資,集團將逐步受惠。至於本港業務,則依賴非利息收入及成本控制保持盈利。
東亞銀行股價上升至45元的水平實難以引起吸納興趣,但以其估值而言,預期2006年市賬率3倍,僅較恒生銀行為低,但若將中資銀行較高估值的因素一併考慮計算,而其內地盈利比重明年可望擴大至25%,估值上出現溢價亦屬合理。因此,筆者認為仍有吸納價值,目標價53元。

恒生不夠吸引

至於恒生銀行,該行亦獲准成為外資法人銀行,並持有興業銀行15.98%股權,但由於興業銀行規模較小,存款及貸款的市場佔有率僅略高於1%,上市後之市值約為53億元人民幣,因此對恒生銀行的貢獻有限,加上恒生銀行在內地的業務比重不多,而本地業務只能保持平穩,以預期市賬率達4.8倍而言,並不吸引。而中信國際金融則仍為推介買入的銀行股。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
作者熊麗萍為證監會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