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一早上,思哲必定會看《蘋果散戶調查》;周末,也會先看Barron's每周的《Review&Preview》,基本上每周做了這套準備工作,接下來的五天,也自然對整個局勢有更清晰的理解。
思哲說這些資訊可以幫助「理解」,因為沒有人可以100%準確地預測未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太多,方向上說得出大概,就已經能人所不能,要是聲稱可以知道向甚麼方向走、走多遠,那十居其八九是隨便說出口的話。專家面子要緊,總覺得自己不可以失信人,所以被問到對未來看法的時候,便惟有找個數字來充撐場面,難為了普羅大眾當了教條,害了的又是散戶。
世上沒有水晶球,只有處變不驚的冷靜;知道了背後甚麼葫蘆賣甚麼藥,自然不會失方寸,這一點對炒中短線的散戶尤其重要。市場的上上落落,不少是由心理因素所驅使,所以了解到刻下的投資者情緒,基本上已經可以理解到不少現象。
身在金魚缸中跟其他散戶暢泳者,普遍的投資者情緒不難掌握。可是,若你本身只不過是一個業餘投資者,那麼《蘋果散戶調查》可以給你一個概括的描述。讀《蘋果散戶調查》,心中記緊要不斷問︰「究竟還有沒有人會在這種散戶情緒氣氛下,繼續入市入貨呢?入貨又會是甚麼人呢?」如果調查反映持貨的人不看好,沒有持貨的人也不看好,而且持貨的人又多,這種氣氛下,大市又怎可能大升呢?再上一周的《蘋果散戶調查》,反映的剛好是這個情緒,所以上周港股調整,思哲一點也不覺得出奇。不過要問調整的幅度有多大,這點就沒有人可以說得準,這便是分析和預測的差異。
最後一點,這種民調式數據,抽離地看一兩次的數據參考意義不大;要看出端倪,就必須花上好一段日子的觀察,以不同的時空環境作出對照,才可以明白投資者情緒的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