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我死去<br>滿城盡是小圈子

不要讓我死去
滿城盡是小圈子

「小人當道。」
──某朋友辭工後,就該事發表的唯一一句說話。

小圈子活動──工作篇

辦公室是最多小圈子的地方,一間公司,壓根兒就是由無數小圈子組成的。公司的架構圖,應由誰是高層誰是中層,改為誰與誰是黨員,誰與誰對立等等,這才是真正的公司結構圖。
某位朋友覺得公司中一位小職員(暫名:阿強)實在聰明又用功,決定教他多一點東西。其他人以為她想「鞏固勢力」,設法另外請來一位新人,意圖使「雙方隊員數目拉近」,及後再下一城,運用戰術迫走阿強,阿強無辜慘死。友人慨歎:「我想施教,為何別人反而覺得我自私(想增強勢力)呢?」沒辦法的,黑心的人,就會覺得其他人黑心。就算這種小人遇見孔子,也會覺得孔子因材施教,是為了想「穩固勢力」。外國有句說話'Ittakesonetospotone',大意為「你是甚麼人,就會覺得別人是甚麼人」,正是這種意思。
辦公室小圈子活動,梗有幾單喺左近,勁過「些分二呢焚」(編按:指7-11便利店)。它們種類繁多,共通點兩個,就是讓無事做的人有事搞,以及阻着想做事的人做事。

小圈子活動──朋友篇

朋友A與朋友B分手,A就開始拉攏行動,大玩小學雞「搶朋友」遊戲,就像sales一樣,力sell自己有多好,對方有多壞。弄得人人為難,連喝一杯下午茶也要「叫邊個,就唔叫得邊個」。
我笑說她不如做個PowerPoint,在會展租個場地,來個正統的presentation來推廣自己,建立人緣。
對於這種事,除了視為笑話一則,我想不到還可以用甚麼方法看待;世上很多事情,我都會認真對待,例如我的工作、我看哪一位中醫,用哪一支粉底,然而這種小圈子活動,我實在不能;有心力的話,我會想想應該入哪隻股票。

小圈子活動──家庭篇

我認識這樣的一棟單棟樓,樓齡不過六年,不知誰興之所至,要替大堂油牆油鐵閘,選用的顏色極之醜惡,正一妖孽。事件最後演化成一場風波,前業主立案法團成員憤然發了一封長達六頁紙的信,公開自己如何受委屈。誰是誰非,我不清楚,我只知道那些鐵閘,最後要重新油過。
弔詭事情第二則:某天,我親戚所住的大廈忽然搭棚,棚架和棚網360度封住了整棟大廈,全部單位(不論樓數及座向)開不了窗長達兩年,還要每天擔驚受怕,因為棚架讓小偷佔盡地利;結果,也真的發生了不止一次爆竊案。這段時間內,一直沒有「真正的」工程進行過,親戚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次工程純為「敲敲外牆,測試一下大廈是否有問題,有沒有維修的必要」而已。這棟大廈之前從沒傳出過任何大問題,樓齡不足十年;這個測試,卻測了兩年。各單位業主,須付二萬六千港元,拒絕付款,等收律師信。那位親戚並不是甚麼豪宅富戶,我見他開票之時,臉上直有被強姦之色,我笑說王晶應該開一套《強姦四之忽然搭棚》。
本來就沒有搭棚的必要。一場小圈子活動,弄得家家戶戶一年四季都要開冷氣,那些所謂住戶通告的A4紙,夠十間山區學校小朋友一年之用,浪費地球資源,無事生事,阻礙人類發展。
此工程,是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批核的,所謂業主立案法團,就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我叫他做主席,他就叫我做會計,我叫你做秘書,這就是「立案法團」了──或許他們真的是有心之人,為阿公事務在所不辭,但對於他們的理解力、平衡個人喜好與實務重要性的能力、品味程度,實在存疑。就算他們有能力,也不一定就想他們代表自己的意願吧。
也許有人認為:業主立案法團,凡住戶皆可自行參與,你不參與的話,請就不要嘈喧巴閉。對,但只對一半。政府在舊區重建之前也有諮詢期,我沒有去提供意見,是否代表我想重建灣仔喜帖街呢?另一點,則是所謂「諮詢」的user-friendly程度。假設業主立案法團想替大廈大堂油外牆,到底是每家每戶發一張A4紙通知較好?還是「在樓下遇見你時問一句:喂,油唔油牆呀?每戶畀5嚿水」來得直接簡單?我的建議當然有漏洞,但不見漏洞大得過現在。
如果大家不再無事生非,把精力轉移去扶阿婆過馬路,這個世界將會少許多交通意外;如果把搞事時間拿去做做運動,世上可能會少點癌症;如果各人將爭權的智力運用在知識吸收上,iPhone可能十年前經已推出。
撰文:卓韻芝
電郵:[email protected]
卓韻芝專欄逢星期六刊出

阻礙人類發展的最大剋星,是小圈子活動。
小人愛搞活動,費時失事,阻礙人類發展,浪費地球資源,這才是AnInconvenientTruth《絕望真相》。 《絕望真相》劇照

阻礙人類發展的最大剋星,是小圈子活動。
小人愛搞活動,費時失事,阻礙人類發展,浪費地球資源,這才是AnInconvenientTruth《絕望真相》。 《絕望真相》劇照

如果把搞事時間拿去做做運動,世上可能會少點癌症。

辦公室是最多小圈子的地方,一間公司,壓根兒就是由無數小圈子組成的。

世上很多事情,我都會認真對待,然而小圈子活動,我實在不能。

我沒有去提供意見,是否代表我想重建灣仔喜帖街呢?

如果各人將爭權的智力運用在知識吸收上,iPhone可能十年前經已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