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一本同義詞辭典。這裏的「我們」,包括所有跟文字結不解緣的人。文章大忌,是言詞重複。一個段落內,避免用相同的字眼。一個段落內,長句出現得太繁密時,宜用短句折衷。這樣唸起來就會產生抑揚的音樂感覺了。但這道理說來容易。就說文內忌多次使用相同的詞兒吧。如果文章沒有時限,稿成後可讓作者過三四天的「冷河」,或英文所說的sleeponitforafewdays,那麼作家筆下的「美人」或可變得「千嬌百媚」,不會像在初稿中老是「漂亮」、「漂亮」、「漂亮」、那麼面不改容。
美人除了說她「漂亮」外,還可稱讚些什麼話呢?可不可以說「俏」?當然可以,俏佳人是一例,只要不在頭上加上「風月」二字就成。「艷」也是一種美。「媚」呢?媚套上「嫵」字,就是嫵媚,可愛極了。這些從「美」字節外生枝出來的,籠統來講都是「同義字」,synonyms。同義並非對等地位。蘇東坡願「抱明月而長終」。「蟾宮」間或可作月亮的代名詞,但我們卻不可以把詩人的句子改為「抱蟾宮而長終」。「抱明月而長終」的「月」,不能以「蟾宮」取代,這就是法國人所講的motjuste。「月」在這裏用得恰如其分。
即使稿成後有充裕時間斟酌字句,手邊如有一本像TheOxfordThesaurus這樣的辭書可以參考,對我輩說來,也會受用不盡的。因為文思這回事,迫不出來,「冷河」過千百遍也不一定找到motjuste。手上的「同類詞彙匯編」是活水源頭。
我們說一個人生性「豁達」。下文再提到這個人的品性時,不好舊話重提了。翻看thesaurus,應找到「恢宏」、「雅量」和「豪邁」這種類詞。
一個人「死」了,可以有多種說法。「棄世」、「赴黃泉」、「壽終正寢」、「大限」。再想不起來了,我真需要一本同義辭典。如果辭典也把俚語方言收進去,那更美不勝收。譬如:「翹辮子」。「向馬克斯報到」。「蒙主寵召」。「拉柴」(半世紀前的廣東話)。Kickthebucket,「踢水桶」,老外說的。
上班:幹活去。返工。應卯。去做牛仔。
妻:內子。拙荊。「我較好的一半」。夫人(只限稱呼別人的太太)。既屬辭典,政治不正確的也應收進去,因此應有「河東獅」一條。
除了形容詞和名詞外,動詞也得符合文字多樣化的規矩。就拿「吃」來說,同義或同類有多少?我翻看OxfordThesaurus,在eat一條找到「狼吞虎嚥」(devour)、「咬一口」(haveabite),但沒有chow!難怪,Oxford是「英帝」的企業。「吃」的同義字當然是「食」了。「嚼」是同類。也聽過有人說「祭五臟廟」、「打牙祭」或「解決民生問題」的,不一而足。我們日常衣、食、住、行的活動,一定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就我所知,坊間尚未有這樣一本工具書出售。這部辭典的編輯人選,除學者專家外,一定得有各種不同文類的作家參與,因為活的語言要不斷從他們的著作中吸取養份。誠望有心人玉成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