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債與息:人民幣債券魅力無限?

淺談債與息:人民幣債券魅力無限?

本周與人民幣相關的消息,鬧得最熱烘烘的,必然是國務院周三公布決定讓內地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現階段所指的金融機構,應為評級較高的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將於下周訪京,與人民銀行官員商討落實發債的具體安排和細則,首批在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傳聞下月便可進行認購。
認購新股,令無數投資者賺取了短期股價暴升的「快」錢,到底認購新債又如何呢?特別是香港目前僅有200多億人民幣存款,撇除定期存款鎖死的部份,能即時動用來認購新債的比例,將會更少。在僧(債)不多但粥(人民幣)更少的情況下,新債又會否出現如新股暴升的相同機會呢?

價格難以推算

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因為在成熟的國際債券市場,債券價格在新債仍未推出前,已有很多定價的參考資料,令新債不易偏離供求的平衡點。一間準備發債的政策性銀行,其評級基本上與國家主權評級相似,所發行的債券,價格應排在國家級債券報價之後。可是,首次在港推出人民幣債券,參考的資料相對缺乏,令推算更加困難。
倘若必須作出推測,第一個方法便是採用境內目前的人民幣債券作參考,惟兩地不同市場的「調整變數」卻不知如何決定;另一個方法是採用境外同一發行體發行的美元債券作為參考基數,再以「美元和人民幣掉期」這類金融工具作折算,以推算出人民幣債券的定價。但當中要注意,掉期產品是一種境外不交收的衍生工具,帶有較多限制,由此推算的價格,亦需有「調整變數」,才可成為合理價格。
對於持有人民幣的港人,只用回報約為半厘的存款利息作比較,當上述兩種方法的「調整變數」都沒有把債息推低時,新債會成為魅力無限的投資。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助理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