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抑鬱 - 邁克

節後抑鬱 - 邁克

高文花園皇家芭蕾舞團的《胡桃夾子》實在窩心,雖然一月初才看難免有點明日黃花,那棵聖誕樹再金碧輝煌,你也知道樹底的禮物盒是空的,兩星期前已經被適逢其會的幸運兒捷足先登了。一種淡淡的節後抑鬱感,不至於要勞煩專業人士伸出援手,回憶的決堤過一陣自動結疤,不小心檢視根本看不出。
第一次看這個版本,與從前熟悉的三藩市舞團版當然不同──可能他們也早就不跳了,改朝換代起碼三四回,舊物可想丟掉不少,只為捨不得那段青葱歲月,才特別珍惜過了使用限期的古董。那幾年過了感恩節總盼望這一頓舞台的聖誕大餐,好像老是由住所走路去歌劇院,二十分鐘左右的路程,風大的緣故,沒傷風也吹出擤不盡的鼻涕。柴可夫斯基的樂譜是芭蕾音樂中最多「小曲」的一齣,能哼度之高比《天鵝湖》尤甚,我那套黑膠不記得是自買還是禮物,年尾霸佔唱機早播晚播,連三隻家貓也耳熟能詳,隨時跳得出似模似樣由童聲伴唱的《雪花舞》──中場休息前這段琉璃世界的群舞,一直是我的至愛。八十年代中剛剛離開,在香港看到似是而非的土製版,精神大受刺激,隨手寫了一篇筆記,胡扯的內容完全忘了,題目卻一清二楚:《難得胡桃》。時間啊時間!
女主角第一段獨舞,我記得的倒不是三藩市舞台上不知名的小女孩,而是巴里殊尼哥夫版本的GelseyKirkland。除了因為有錄影傳世,也因為最後一次看柯克蘭,正是在高文花園。毒癮纏身經年,忽然沒事人一樣跳《睡美人》,簡直如夢如幻。連看兩場,堂座買不到,不惜攀山越嶺爬上三樓,在畏高者的平地生涯中,肯定是驕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