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07年,各新興市場以及商品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調整。當市場的投資情緒升至亢奮水平,股價升幅偏離基本因素,便可能是巿況調整的先兆,我們曾在12月17日於本專欄預告新興市場調整壓力增加的看法。在新興市場及資源股於年初調整的同時,科技股卻成為支持成熟市場股市的動力來源。
展望2007年,我們對科技股前景較為樂觀,並總結為以下原因:
近期美國房地產市場確實出現放緩的迹象,但是美國消費市場並未出現同等程度的放緩。對於有關現象,其實與美國的人口財富分布息息相關,根據2004年美國個人消費統計(TheSurveyofConsumerFinances,SCF)顯示,美國人口中最富有的10%國民,佔整體人口的總收入及總財富分別達56.5%及42.7%,經計算後,我們估計美國最富有的20%人口,共佔整體美國消費市場達57.5%。
更重要的是,這批人的住房開支只佔總財富的18.0%至36.7%。換句話說,由於人口財富分布的關係降低了房地產市場對消費市場的影響,亦是其中一個支持我們對美國經濟出現「軟着陸」預期的原因。
周期因素利好
只要消費信心持續,我們相信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仍然得以維持,例如新力及微軟於近年推出新一代的遊戲機、蘋果電腦進軍手機市場,以及微軟推出新一代的視窗系統等,均刺激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繼而帶動科技股盈利增長。
我們多次強調,現時企業現金流充裕,加上美國生產設備使用率近年接近80%水平,估計美國企業資本性投資將會進一步上升。再者,美國就業市場維持強勁增長,而美國於2006全年非農業新增職位約達183萬,估計整體企業對資訊科技的開支亦因而上升。
現價估值合理
從過去10年的數據,我們發現美國科技行業於第4季表現較為突出,2006年第4季,亦再一次引證了有關的周期性因素。即使第4季已成過去,但是我們相信另一主導科技股上升的周期性因素正在啓動:美國總統大選周期。
自1972年以來的8個美國總統大選周期之中,我們發現納斯達克指數於總統大選周期的第1至第4年,平均回報分別為6.08%、0.54%、22.53%以及15.90%。由於布殊於2004年成功連任,換言之,2007年正是美國總統大選周期的第3年,亦是過去三十多年以來對納指表現最為有利的年份。而對於美國總統大選周期對股市關係,請參考2006年10月1日本欄的分析。
過去3年,新興市場及能源股表現大幅高於科技股,兩者亦累積了接近9成以上的升幅,因此資金亦可能出現換馬的現象。此外,科技股現時的估值亦相當吸引(見附圖),因此受以上4項因素支持,我們相信科技類股份將會為2007年整體股市的上升動力來源。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