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總:人民幣國際化第一步

任總:人民幣國際化第一步

【本報訊】內地金融機構獲准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認為具有重要意義,因這是首次有內地金融機構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標誌着人民幣走向國際的第一步,而地點選在香港,所以饒具意義。
為配合債券第二市場發展的需要,他預計,最快在5至6個工作周後,本港人民幣即時支付系統便可投入運作,屆時系統將可同步處理人民幣、港元、美元及歐元等4種貨幣,是全球唯一具備此支付能力的系統,對提升本港金融基建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非常重要。

東亞有興趣參與發債

本港過去在人民幣銀行業務、存款及滙款方面已有發展,現時首次擴展到債市領域,他相信對提升本地金融體系處理人民幣作為交易單位的能力,富有策略意義。
東亞銀行(023)主席李國寶亦稱,人民幣債券(特別是長年期)息率相對存款吸引,在人民幣朝向升值的趨勢下,對退休基金投資回報有幫助,故相信市場會有需求,他希望本港銀行能加快推進人民幣發債步伐,東亞亦有興趣參與其中。

倘零售化可增商機

大新銀行(2356)執行董事藍章華表示,香港人民幣存款目前僅約230億元,存息偏低,主要是本地未有人民幣借貸市場所致。他認為,人民幣債券若能零售化,肯定可增加商機,並可刺激本地人民幣存款上升。
貿發局首席經濟師梁海國表示,國務院未有公布內地進口貨品以人民幣結算的措施,相信並非政策上問題,而是與技術細節有關;未來不能排除人民幣會成為硬貨幣,可用作貿易交易,但人民幣何時被國際認同為貿易貨幣,須取決於人民幣在資本賬及兌換方面何時全面開放、內地對外有形及無形貿易比例,以及內地央行貨幣政策是否獲國際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