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山頂公園風涼水冷,到此晨運和放狗的市民難以想像,腳下原來埋藏着逾百年歷史的殖民建築遺蹟。建築署於上月發現,該處地下埋有建築組件,懷疑屬於已拆卸的前總督山頂別墅。這些零碎的石級和瓦片令山頂公園改建工程要「全面讓路」,交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專家進一步勘查,目標是「藉住文物,搵返歷史。」
花三個月再勘探發掘
建築署總建築師鄧文彬表示,現時山頂公園的中式涼亭原本計劃改建成維多利亞式涼亭,但該署於上月掘了四個井坑,欲查看地底的電線及渠管的分布才施工,結果在兩個井坑內意外發現上述組件。他估計這些是別墅拆卸時留下的建築材料。
從1878年的圖則推斷,其中一個井坑藏有別墅入口的第二段梯階;另一個井坑則掘出手掌般大的花圖案地磚,背後印有的磚塊製造公司「MINTONHOLLIN」在香港已不存在,相信磚塊歷史久遠。
康文署助理署長吳志華指出,會在花園再挖掘數個一米長的探溝觀察,需要費用30萬元,「啲嘢係咪特登留喺度呢?下面有冇地下室呢?我哋需要三個月時間去研究。唔知會再掘到啲乜,如果掘到當時嘅人遺留落嚟嘅物件,我哋可以了解佢哋嘅生活。」別墅的建築風格屬維多利亞式,與現時前九龍英童學校相類。
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鄭汝樺說,發現遺蹟後已即時停止山頂公園的改建工程,形容此發現屬「喜出望外」。如果證實該批文物逾百年歷史,將研究擺放位置,讓市民及遊客欣賞。
古蹟不完整都有價值
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林雲峰估計,拆卸工人留下石梯及地基可能為方便日後的興建工程,目前業界也有類似做法,「拆嗰個又慳啲錢,之後起嗰個都方便,加多幾支石屎樁就得。」
他說,不完整的古蹟也有教育價值,值得保育,「呢個係包涵文化同歷史意義,真係要恭喜旅發局,有真古董攞俾人欣賞,唔駛整假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