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棋走得蹣蹣跚跚,卻終於穩住了腳步。5歲的棋棋,患上罕有腦病,接受治療後,慢慢可以自己合上嘴巴,不再口水長流,發脾氣時可以扁嘴──意味上唇開始活動自如,小手第一次拿起剪刀打開糖果的包裝,吃下一手一腳拿出來的棉花糖,但對棋棋爸爸「發記」而言,如此一點一滴,也不及醫生最新的評語:棋棋可以活過12歲。
爸爸:佢識得搣倒刺
「相比起完全冇希望,呢個希望係一個非常大嘅希望。」黃啓發的兩名兒子5歲的黃莨琪及3歲的黃莨鈞,均懷疑患上腦葉酸缺乏症,棋棋輾轉一年才初步得知診斷,主診醫生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的馮卓穎相信,若診斷正確,棋棋有望活過12歲,令黃家上下大感欣慰,「對我哋嚟講,絕對係好消息,就算只可以延續佢嘅生命,對佢多啲都係好。」
發記說,棋棋服藥後走路停止退步,手指活動能力轉好,「佢可以攞起把鉸剪,剪開個糖包,食棉花糖,雖然論論盡盡,但總算做到,又識得一隻手幫另一隻手搣倒刺。」他又指,相比起黏多糖症患者每年花費百萬元治病,棋棋及弟弟鈞鈞絕不可憐,「不過世事好難講,我哋都唔係好抱期望,因為佢哋係驗到(腦)葉酸量低,但病徵同其他案例完全唔似。」
「種菜」醫生深受鼓勵
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學系教授黃珍妮,是棋棋另一位醫生,棋棋病情改善是她的動力,「係發記令我開心番,佢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鍥而不捨去搵書,係佢將所有人同事連繫埋一齊,佢係一個miracle(奇迹)。」
從事兒童疾病治療30年,黃珍妮直言黃家令她感觸良多,因為過往從來沒有人願意公開自己患病,有富裕人家要求申請傷殘津貼,有的甚至利用子女患病取得各種恩恤及福利,但發記不一樣,「冇人會好似發記咁,佢哋將人哋嘅捐獻轉交畀香港弱能兒童互助會,又肯分享囝囝嘅病。」
黃珍妮說,治療慢性病不像腫瘤、心臟病、器官移植可以即時看到效果,「好多人同我講,你啲病人都冇得醫,由得佢哋啦,但係我嘅工作就係喺荒野地方搵金礦、搵鑽石。」
醫學界急功分子愛把精神科或腦癱病人形容為菜(vegetable,喻植物人),揶揄從事治療工作的人猶如種菜,工作輕鬆沒成果。棋棋不是一棵菜,黃珍妮知道,棋棋的病有治療的希望,繼續鼓勵她耕耘美麗的菜園。
記者:張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