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望穿秋水」的人民幣業務在港擴大發展,終獲中央政府拍板定音。中新網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開會後,批准內地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人民銀行將為此項業務提供相應的清算安排。具體安排將於下周初,由人行與本港監管當局在北京會面洽商。港府官員及金融界均對中央再次送禮表示鼓舞。
【本報訊】市場人士指出,礙於本地人民幣存款不多,雖然公布暫時只對本港債市發展裨益有限,但曲線效應卻意義深遠,此舉將進一步確立本港作為內地股、債全方位資本市場,境外融資平台的獨特地位,香港作為人民幣境外資金集散地的優勢,必將吸引更多資金滙聚於此,令本港成為區內最具競爭力的資產管理中心。
確立港股債平台地位
人行新聞發言人說,此項業務的開辦,將進一步擴大香港居民及企業所持人民幣回流內地的渠道,從而有助於內地和香港的經濟往來,亦有助於擴大香港銀行資產業務範圍,增加香港居民及企業的人民幣投資選擇。
銀行及資本市場界估計,國家開發銀行最有可能成為首批發債體之一,不過本地市場要持續營造發債空間,內地必須進一步放寬本港人民幣存款限制,而國內發債體亦要獲得在港舉債的足夠誘因,包括較低發行成本及稅務優惠。截至去年11月底,本港人民幣存款228億元(人民幣.下同),僅佔本港外幣存款額1%。
特首曾蔭權對中央的決定表示歡迎,指新增的人民幣業務有助於拓展銀行商機及促進兩地資金融通。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亦表示,相信新增業務有助推動本地債市發展,在金融基建方面,亦會推動本港建立一個相關的支付系統,有利外商及內地機構更多利用香港作為融通平台;至於以人民幣在港支付內地進口貿易的安排,他說中央有關部門仍在完善具體安排,盼早日可落實。
財爺任總下周赴京商細則
據了解,包括唐英年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內的代表,將於下周初在北京與人行商討人民幣發債細則。
金管局發言人指出,新業務會加強本港金融體系處理以人民幣計價交易的能力,而相關支付系統的提升,亦有利香港建立一套多元化及多幣種的金融基建設施。特首曾蔭權補充,公布體現中央政府鞏固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支持。
資本市場公會會長鄺思華認為,公布為本港資本市場發展引入新品種,對提升金融基建亦有正面意義,但以內地發債體的發行量龐大,單是發展銀行去年12月已在內地舉債400億元,要使人民幣發債持續而非一瞬即逝,有關當局需作出更多措施配合。
銀行公會署理主席馮隆春表示,新業務為本港金融機構提供分銷及包銷商機,亦為本地人民幣存款增加融通途徑。
民建聯昨發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策略報告,立法會議員陳鑑林表示,本港完全有能力發展成為人民幣債券市場的重要基地,惟港府應簡化發債及推廣程序,減低發行成本,並考慮免徵所有債券的利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