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新體院神秘面紗 「精英」彈多過讚

揭新體院神秘面紗 「精英」彈多過讚

踏入07年不久,作為臨時體院的「烏溪沙青年新村」(下稱「烏溪沙」)頻見報,又玩神秘謝絕傳媒採訪;運動員炮轟遲遲未能「入伙」,不但練習設施欠奉,各場地用料和質素亦差強人意。到底這個「新體院」是否真如斯不堪?首次登場的〈體壇放大鏡〉率先為大家揭開「新體院」的神秘面紗。
記者/攝影:徐嘉華

讚:環境好

不少運動員曾到「烏溪沙」視察,將與帖雅娜及于國詩同住的亞運雙打銀牌得主張瑞說:「環境比以前好,附近有很多樹木,又多是平房式設計,感覺舒服。以前在體院與帖雅娜同住1小房間,現在3人房,又有1個小客廳,地方寬敞了。」滑浪風帆鄭國輝亦將入住「烏溪沙」宿舍,他最開心是房內可以上網,以前體院就沒有這設施。

讚:有驚喜

在多哈亞運奪銀的葉姵延認為,羽毛球隊現遷至外借場館馬鞍山體育館練習是好事:「這個場館比體院大,燈光及樓底都像比賽場館,有新鮮感外亦可預習比賽時的感覺。」在各個外借場館中,最大驚喜是歌和老街壁球中心,極像一個微型「一站式」場館,球員不但可在訓練途中於寢室小休,又可在休閒室上網或看電影減壓,此外還有獨立按摩室。

讚:當鍛煉

「烏溪沙」沒有像體院般「一站式」服務(即訓練場、住宿、健身房、科研、物理治療均在體院),運動員要從宿舍乘車到場館訓練,再返「烏溪沙」用膳。乒乓球總教練惠鈞說:「我們比賽也要舟車勞頓,現在先習慣一下,比賽時更易適應。」划艇總教練白勵更要運動員在城門河練水後,踩單車回「烏溪沙」,需時約20分鐘,也是一種鍛煉。

彈:欠彈性

「烏溪沙」只有少數訓練場,大部份要借用坊間場館;但始終是大眾設施,像用了140多萬港元重修設施配套的大埔體育館,特別將4個羽毛球場改為乒乓球隊專用訓練場,亞運雙打金牌得主高禮澤滿意場館設施,但體院安排的穿梭巴士有時間限制,造成不便。他說:「有時我想練多一陣,但體院車要接送全隊人,不能因我一個而遲開車,以前在體院很方便。」

彈:用料差

體院準時於去年12月31日關閉,「烏溪沙」卻未能準時入伙,精英運動員變成「無家可歸」。划艇教練白勵說:「好失望,他們很多進度都遲了,除宿舍外還有飯堂、健身室等;現在每日在『烏溪沙』見工人趕工,發覺部份用料,如水管等不如想像中好,我們要在這裏3年,必須確保這方面的質素。」

彈:球場斜

香港網球隊已於本月2日開始在「烏溪沙」練波,但原定6個球場只開了3個;部份場地更出現不應有的傾斜位,大大影響訓練質素。亞運網球代表陳詠悠亦表示,練完波後還要借用教練辦公室內的洗手間洗澡,而且冷、熱水時有時無。她說:「現在可用的3個球場,有兩個出現傾斜位,聽說較好的3個場仍在裝修,希望能盡快完工。」

彈:設施曳

多哈亞運3項鐵人亞軍李致和,眼見「烏溪沙」惡劣環境,未有宿舍住,又無健身,令一向樂天的致和也要吐苦水:「我已不介意要到沙田泳池與公眾一齊練水,但平時我早上練完水,會到體院食早餐、做體能、物理治療;現在於沙田練完水,到『烏溪沙』取單車練習,這中間的3、4個小時,甚麼也做不到,因為那裏設施未齊全。」

葉姵延(羽毛球)「在新場館練,有比賽感及新鮮感。」

李致和(3項鐵人)「那裏設施未齊,甚麼也做不到。」

「烏溪沙」宿舍多為平房式設計,感覺舒適。

歌和老街壁球中心有雪櫃有電視,供運動員休閒之用。

在「烏溪沙」內、為精英運動員而設的科研室仍未啓用。

港乒隊在大埔體育館訓練,卻要遷就體院的穿梭巴士時間。

工人近日仍在「烏溪沙」趕工,弄致沙塵滾滾。

網球場的棚架仍未拆,部份球場更出現傾斜位。

「烏溪沙」的運動員宿舍,仍未可以入住。